七一社区        注册

黄祖洽:核武大家 筑梦杏坛

2013年08月29日10:4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黄祖洽:核武大家 筑梦杏坛

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他又接受安排,分出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大家开玩笑叫他“半导体”,因为钱三强先生再三嘱咐他:“你要做一个‘半导体’,原子能所的一些什么东西,你可以提供给核武器研究所这边,但是这边的工作呢,是一点不能透。”因此,黄祖洽成为了中国唯一同时参加氢弹和原子弹研究的工作人员。

“当时我家和两个工作地点分三地,要花很多时间乘公共汽车来回跑。有时在公共汽车上脑子里也在想着某个疑难问题,而有些问题也确实是在这种场合下,突然得到触发而想出来的。”氢弹、原子弹,再加上要指导四名学生的毕业论文,“三头跑”的工作任务之繁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黄祖洽像永远上紧了发条,时时刻刻从不松懈。

由于谁也不知道原子弹和氢弹是怎么造出来的,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老前辈,各自带领着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从不同的途径来寻找突破口,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自学,定期分享和讨论。资历不分老幼,常常争执得面红耳赤,人人都畅所欲言,天天都演算得废寝忘食。

不计其数的演算,换来一瞬间爆发的绚烂: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两年零八个月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成功爆炸。间隔时间之短,在世界上从未有过。当全国上下为此沸腾欢呼时,最该激动庆祝的黄祖洽却显得十分平静:“搞理论的人,觉得理论上应该是可以成功的。”超脱的冷静,同时也是过人的自信。正因为有了前期一百二十分严谨踏实的准备工作,才会有一百分的“意料之中”。

深情寄木铎

还要在讲台上永远工作下去

“我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从心底里热爱他们。”——“功成名就”后,他出人意料地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

“两弹”研制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荣誉纷至沓来,功成名就的黄祖洽却再一次出人意料地“转身”——前往北师大做一名普通教师。

“我愿意做一个铺路者,架桥人,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从心底里热爱他们。”这是黄祖洽对教育事业最炙热的表达,却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选择。相反,这一次重要的“转身”,是黄祖洽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果。

1969年,在领导完成一种新型号氢弹的设计后,黄祖洽被送到河南上蔡县的“五七干校”进行“学习改造”。在那里,他播种、收割、养猪、种菜,还干过建筑小工。而就在那段时间,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虽然尽力完成了应当完成的任务,但在培养年轻人方面却做得不够。”

“文革”时期,各大学的秩序被完全打乱,黄祖洽也在科研工作中日益察觉“中国的人才断层问题很严重”。1980年,“两弹一星”的研究工作基本已获突破,又赶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需要人来承担教学工作,黄祖洽坚持要到大学里去,于是,核武大家“转身”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如今,“现代物理前沿选讲”课堂上,年届九十的院士黄祖洽仍旧在给本科生授课,这在中国教育界可以称得上罕见。从1999年所里开始招本科生,他主动要求为大一学生开大课起,这课一上就是十多年。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普通人眼中的怪现象,在黄祖洽眼中却不成问题。有记者曾问及此事,老先生像被问了什么不公平的问题,委屈得孩子似的,“我是个老师,给本科生上课有什么奇怪的。”在他看来,这是老师的分内之职,“当教授去讲课是理所当然的,当教授不讲课就是不正常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