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热心 段云行
5 登上荣誉巅峰
罗盛教纪念馆的墙上,还有一幅1952年2月5日《人民日报》刊有《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文章的照片,格外醒目。
文章的作者就是当时年仅19岁的新华社记者戴煌。他多年后回忆,他当时在另一个师采访,与罗盛教所属的师驻扎地相距60公里。此时,美军飞机还不断空袭,有关部门特意为戴煌派了一名警卫战士随行。任务紧急没有汽车,他们就抄近道爬山步行,日夜兼程。于1月27号即大年初一,到达罗盛教所在的侦察连采访。
原来,某师上报的关于罗盛教事迹材料,引起了各级首长的高度重视。1952年2月,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为罗盛教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的荣誉称号。
戴煌的文章见报后,“罗盛教”这个名字,很快就在广大志愿军官兵和祖国大地上传开了,国内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
与此同时,朝鲜方面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人说,21岁的罗盛教“登上了战士荣誉的巅峰”。
不过,他与这个军后来的欧阳海一样,“英雄之路”曲折。
6“如果我被子弹打中”
记者来到新化县圳上镇罗盛教故居。这里原属松山乡,后来乡镇合并归入圳上镇。这是一全木结构、青瓦重檐的楼房,坐东朝西,建于1931年。历经80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原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也迁入县城。
罗盛教四兄妹,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长子的牺牲,给罗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悲伤一度笼罩着这个家庭。但罗家很快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如此,也就有了罗家从松山搬到县城、罗盛教父亲罗迭开“八上北京”和“毛泽东七次接见”、罗盛教弟弟当兵等事。
但在这里,让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罗盛教日记的那段话:“如果我被侵略军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英雄,自有英雄的胸怀。(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