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热心
5. 中山陵墓:湘绣永远伴中山
有史料说,棺罩的设计者为李凯云。这位出生于1903年的湘绣人,1928年时进入广华绣庄从事各种湘绣日用品设计。广华绣庄受领湘绣棺罩制作任务后,李凯云有幸成为设计者。现在看来,棺罩的基本设计应该是在南京就定下的,即用天蓝色缎面,顶端绣“青天白日”党徽,四周环以飞龙和云状图案,达到既庄严肃穆又雍容华贵的效果。而如何将理念落实到绣品上,这就需要李凯云们创造了。
李凯云和广华绣庄挑选刺绣高手日夜赶制,结果按限期提前半个月完成了这一制作。
1929年5月26日,盖着这条湘绣棺罩的孙中山灵柩,从北京西山碧云寺启程,一路经天津、济南、徐州等地,于29日抵南京。6月1日,“奉安大典”举行,这条棺罩随同灵柩一起进入中山陵墓穴。
礼成后,“奉安大典”筹委会在向国民政府的报告中亦称赞了这条棺罩。
6. 白里透红:掺针效果算唯一
当然,也有人说,“奉安大典”中所用的那条棺罩是湘绣无疑,而宋庆龄那条陪嫁的《百子图》被面却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另一种。
但曾应明肯定说,在台湾展出的那条肯定是湘绣,一个鲜明标志就是绣品上的“掺针法”。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的信期绣上就有这种针法,说明其在湖南区域内至少流行了两千年以上。而这种针法是湘绣与另外三大名绣最根本的区别。如此,体现在绣品效果上,其他名绣在两种颜色之间,留着“水路”,即颜色过渡时鲜明的“间隔”,而湘绣的颜色过渡却是“渐进”式的。
曾应明指着《百子图》上童子们说,他们脸上“白里透红”,有点像绘画时“涂”上去的,显得非常自然,而其他绣法则可能是“条条”和“块块”。当然,其他名绣也各有特长。
至于其他地方展示宋庆龄的《百子图》被面,人们当然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文字和实物的“二重”证据,都说明湘绣《百子图》被面是当年孙宋新婚用品。
(照片均由曾应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