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伟
机智的斗争策略
《每日译报》译载的稿件,起初博采自上海租界内出版的俄文《消息报》、英文《字林西报》、法文《上海日报》、德文《远东新闻报》以及在上海租界内能看到的许多外国刊物,后来也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新闻电讯,并且从内地《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报纸转载文章。对于一些不实的外电报道,编辑都认真加以处理,例如:在武汉失守后的第三天,路透社即称日军已经进逼宜昌,编辑认为这绝非事实,就在这篇报道的前面加上标题为《路透不明地理,误传宜昌被围》的按语,指出:“汉宜间的水陆路程不近,我军在江面到处布雷,陆地要冲均配置有重兵,日军不可能如是迅速由汉口进围宜昌”;路透社闻讯,马上来函承认失误,说明其驻万县的记者确实把地方搞错了。
随着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上海租界当局限制言论和新闻的通知频频发给报馆,编辑们巧妙地进行周旋:不准出现“抗战”便以“奋战”代替,不让提及“汉奸”便以“歹徒”代指,用各种方法使之不能抓把柄查禁。
《每日译报》的社会影响很大,它成为上海抗日救亡的战斗号角,也犹如直刺日伪心脏的锋利匕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报曾首倡“节约救难”捐款活动,得到近八万市民响应;还曾经向工商界募集龙头细布七千匹、胶鞋四万余双,组织两批上海民众慰劳团赴皖南慰问新四军。因而,日伪不断施加压力,最后英国方面妥协让步,上海租界当局于1939年5月18日迫令该报停刊两周,此后复刊无期,终被扼杀。
同年6月22日出版的《译报周刊》发表了《告别读者》,其中说:“亲爱的读者们,切莫为我们这个小小的挫折而灰心,中国的文化事业一定要蓬勃起来的,这同中国抗战一样,必然得到最后胜利。我们自然要更坚决地更沉痛地奋斗下去,‘碗里不见镬里见’,后会有期。”
《每日译报》虽然只存在一年多时间,但它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孤岛”时期上海各界联合起来英勇地同日伪进行斗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