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毛泽东之路(10):常是芋园客

文热心

2013年09月18日08:46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常是芋园客

3

足步:王家

老师帮学生补数学课

毛泽东匆匆赶往芋园,另一件要事是到王立庵老师家补习数学。

王立庵就是著名电影演员王人美的父亲。据说,当时毛泽东还抱过牙牙学语的“王小丫”。

初进一师的毛泽东“偏科”毛病恰恰让王立庵撞着了!他对毛泽东有些失望,几次数学测试成绩都很不理想,有一次还不足60分,成了全班的“倒数第一”!王先生原以为是天赋问题,便想慢慢给毛“吃小灶”,逐步提高他的数学成绩。于是对毛泽东说:“数学、图画等课也很重要呀!你想过没有,一个师范学校的学生,什么都要懂一点,将来毕业出去了,如果某个学校只请得起一个教师,那么,数学、图画这些课还开不开呢?若是开这些课,你不会,岂不误人子弟!若不开这些课,别人又怎么能聘用你呢?”

可毛泽东回答说,“学校的课程安排得太繁杂,将近30门,宝贵的青春年华,就这样白白的流逝,实在令人心痛啊!”原来,此生不仅“偏科”有意,而且“有理”。

王立庵耐心开导:“是这样吗?可你想过没有,现在已进入20世纪了,这是科学的时代,是蒸汽机和来复枪的时代。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也是不行的呀!听说你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天演论》,你看,他们研究的是社会改革,可又非常精通生物的进化……”

毛泽东当然知道王先生的话在理,可他有自己的担心:“先生,我知道自然科学很要紧,可是,我……如今年龄大了,学不进数理化了……”

王立庵又好气又好笑:“年方二十就以‘年龄大’自居?!古人是怎么说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看看你吧,刚到弱冠之年,便说自己年纪大了,嫌学习为时已晚,对照古代名贤,将作何感想呢……”

王立庵的话掷地有声,让毛泽东心头一震。他思忖:先生说得极对。

于是,1915年的上学期暑假时,毛泽东每天上午和下午便到王先生家补习数学课,中午就在王家吃饭。后来,王立庵见毛泽东每天往返于一师与芋园之间,路程较远,很是辛苦,就和同事黎锦熙商量,让毛泽东等在芋园的公言杂志社内寄宿。这个暑假,毛泽东在芋园住了两个多月,直到新学期快要开学时。

4

足步:黎家

学生帮老师抄稿子

毛泽东在芋园黎锦熙家时,心情则是轻松的。因为只比毛大3岁、又是湘潭小同乡的“黎老师”,与毛泽东惺惺相惜,关系亦师亦友。二人的关系要追溯到四师。黎是毛泽东所在的班级——预科第一班历史老师。“小老师”受到“大学生”的尊崇,媒介是报纸。毛泽东是个“报迷”,因之对“报人”黎锦熙早有耳闻,为黎锦熙那不凡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所倾倒。及至遇到黎先生,大有一见如故之感。

在学校,毛泽东也很快就引起了黎锦熙的关注。黎锦熙后来说:在当时的学生中,毛泽东“显得沉静儒雅,并无过激言行,上课听讲时从不浮躁,只是一双眼睛灼灼有光”。课间休息时,他“从不和人打闹,对一切事物总是静思、观察”。黎还回忆说,那时毛泽东就表现了不凡的胸襟,言谈之间,不时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1914年,四师并入一师后,黎锦熙仍任历史教师。他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组织“宏文图书编译社”,他任主任,编辑中小学各科教材;又附办刊物《公言》,发表正义舆论,抨击教育弊政,极力鼓吹新学,并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报道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引人注目。毛泽东对办报办刊兴趣很浓,便时常帮黎先生抄写文稿。对这段史实,黎锦熙后来以欣慰和略带幽默的口吻说过:他办报时,有三个学生帮他抄过文稿。一个是不问文稿的内容,照抄不误;一个是凡见到文稿中有问题,总要提出来,并代为润色;一个是看到他不同意的文稿,干脆不抄。后来,第二位成了著名的作家,那就是田汉;第一位默默无闻了;第三位成了伟人,即毛泽东。

从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和后来所写的《毛主席六札纪事》中的部分回忆,可以看到在4月4日到8月29日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共拜访黎锦熙近20次。他们名为师生,实是挚友,推心置腹,无所不谈。后来,在是否出国留学这样关系到人生道路抉择的大事上,毛泽东也写信征询黎锦熙的意见。

黎锦熙也在这种交往中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得出了“大可造”的结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