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鲁迅三次救瞿秋白脱险

2013年09月26日14: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鲁迅三次救瞿秋白脱险

瞿秋白夫妇第三次来鲁迅家避难,是1933年7月下半月。

1933年6月初,瞿秋白夫妇跟冯雪峰同住不到两个月,省委机关被敌人发觉了,牵连到他们的住处,情况十分险恶!“到周先生家里去罢!”瞿秋白夫妇和冯雪峰都毫不犹豫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说出了这样一句同样的话。当时是夜里,又刚好下大雨,瞿秋白等人坐上黄包车分头出发了。

约在深夜二时左右,鲁迅和全家人正在酣睡,忽然听到前面大门被敲打得急而且响,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开门后,鲁迅见瞿秋白夹着一个小衣包,仓促走来。瞿刚到不久,敲后门的声音又急迫地响起来,这回却是杨之华不期而遇地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也是同志的小姑娘进来,原来是一场虚惊,瞿秋白又在鲁迅家里住了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在这次避难期间,鲁迅为了使当时很拮据的瞿秋白能得到一笔稿费,便请瞿编一本《鲁迅杂感选集》并写序言。瞿秋白一连几天阅读并研究鲁迅所发表的杂文,然后用了几个晚上将此书编成,该书序言15000余字。鲁迅将书稿送交北新书局出版后,鲁迅即给瞿秋白“编辑费”200元。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持续不断的在经济上的支持,瞿秋白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在几乎断绝了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那么多传诸后世的文章和译作的。

1934年1月初,瞿秋白离开上海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忽一日,鲁迅接到一封从福建长汀的来信,是瞿秋白不幸被敌抓去了,起先他冒充医生,还能遮瞒一阵子,他写信来要求接济。鲁迅收到信以后,就和弟弟周建人一道设法从各方面筹资,打算买一个铺子,以此作担保去跟监狱当局交涉,将瞿秋白保释出来,但已经来不及了。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饮弹就义,时年三十六岁。瞿秋白英勇就义,由于消息的阻塞,鲁迅一时未能知闻,所以在7月30日和8月9日还在设法筹资营救。后来确信瞿秋白已经为党捐躯了,鲁迅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悲痛不已,他感到这是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未能完成为亲密战友服务的心愿。

为了纪念这位“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知己,鲁迅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与茅盾、郑振铎以及瞿秋白生前的其他几位好友筹划为瞿秋白出本书。

鲁迅与茅盾商定,先印瞿氏译文,取书名曰《海上述林》。于是,他们从10月22日开始着手编辑。至于编法,鲁迅在此后致曹白的信中说:“《述林》是纪念的意义居多,所以竭力保存原样,译名不加统一,原文也不注了,有些错处,我也并不改正——让将来中国的公谟学院来办吧。”

何为鲁迅所说的“公谟学院”?公谟即康谟尼斯,即共产主义,意即到革命胜利以后,由共产党所领导的文化机关去审定烈士的文集。

10月2日,也就是鲁迅逝世之前的17天,在日本印刷的《海上述林》上卷寄至上海。《海上述林》的印刷非常考究,分平装和精装两个版本,全部用重磅道林纸精印,并配有插图。精装本书脊,用麻布做封面,字是金色,形式典雅;平装本用天鹅绒做封面,同样用金色。由于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影响,这本书没有署译者姓名,只有书脊和封面上印了鲁迅亲笔所写“STR”(即史铁儿,瞿秋白曾用过的笔名——笔者)三个金字,书名亦由鲁迅亲笔题签。此书以“诸夏怀霜社”署名,“诸夏”,即中国,“霜”为瞿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意为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孟昭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