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毛泽东之路(11):问苍茫大地

文热心

2013年09月29日08:30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问苍茫大地

  3

  足步:预言中日20年内必有一战

  毛泽东关心时局,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读报。他自己说:在一师读书期间,包括学费在内,他一共用了160元钱。“在这个数目里面”,有三分之一是用在了订报上——“每月约需一元”。此外,他“还时常向报摊购买书籍和杂志……”他“已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专家如是表述毛泽东读报和用报:“他看报极其认真仔细,凡属重要的材料,不论篇幅多长,必定从头至尾看完,并做摘记。他自己订了一份报纸,常将重要的材料剪下,积久便装订成册。他特别注意分析国际国内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时还把地图带上,将国内国外的城市、港口、山岳、河川等,逐一对照。他跟同学们说,这样既可明了时事,又能熟悉地图,还可学到英文,真是一举三得。”当时,欧洲在打世界大战,国内在上演复辟丑剧和军阀混战,局势变化多端。对此,人们困惑不解,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毛泽东却能把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有时还结合中外史实,谈到中国衰弱的由来,列强对中国新的意图,以唤醒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和救国的责任感。”

  他的同学萧三日后回忆:“毛泽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哪些国家打得好,为什么打得好;哪些国家打得不好,为什么打得不好;哪些国家会胜利;哪些国家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毛泽东滔滔不绝的讲述,萧三只能“表示赞同他的看法”,而他自己一点也不了解情况。“毛泽东天天看报,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和世界,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夏远生《毛泽东的三湘情结》叙述了一段史实: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致信萧子升,其中对中日关系及前景的预测,十分精到。他从“日俄协约”谈起,针对国人当时对日本新内阁抱有的幻想,断然指出:“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毛泽东沉痛预见,告诫国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重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他劝萧子升等同学多看书报,“注意东事,祈共勉之”,提高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警惕。

  专家评论:“这封信不啻一面镜子”,让人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不是一个一般关心时事的青年爱国学生,“而是(一个)在严密注视国家大局,预测世界风云”的战略家;并且是一个行动家——与自己的朋友共勉,“作好准备,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4

  足步:求见日本友人白浪滔天

  在《毛泽东手书真迹》中,收有一封毛泽东亲笔写给日本友人白浪滔天的信。

  白浪滔天先生阁下:

  ……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于鬼神……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丰采,聆取宏教,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萧植蕃毛泽东上

  此事的由来是,“1917年春,曾经帮助和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人士白浪滔天(宫崎寅藏)亲临长沙,参加黄兴改葬的葬礼。毛泽东和萧植蕃(即萧三)得这个消息后,”特地给宫崎写了这封信,表达上门“聆取宏教”的愿望。

  据回忆,当时,“凡属长沙城里比较有学问的人,或者有时从外面来了有名的学者,毛泽东常趁星期天去访问,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虽然那些人并不认识这个师范的穷学生,也不一定高兴接待这个年轻的不速之客,但是他从不计较这些,只图达到求学的目的。”这就是寻求学问的毛泽东。

  至于那一次白浪滔天是否见了他们,毛泽东自己没有说。有人说,不仅见了,而且慨然应允到一师讲演……但另有一种说法:1979年5月31日,省政协的毛注青编著《黄兴年谱》,为此特意给萧三去信核实情况。萧三回信说:“宫崎在葬黄兴时到了长沙,故我们请见他,但没有见面。”

  这封信是怎么“回”到中国的?自然还有故事。一个细节是,1951年五一节,毛泽东与应邀来华的宫崎寅藏的儿子宫崎龙介,在天安门城楼上相见,毛泽东还提到了这封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