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毛泽东之路(11):问苍茫大地

文热心

2013年09月29日08:30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问苍茫大地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的手书。

  毛泽东致白浪滔天。

  武绍程

  周世钊

  萧三

  ▲工人夜学外景。

  一师八班学生毕业照(四排右二为毛泽东)。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文热心

  “关注时局、关注社会、关注下层”,是毛泽东在一师学习生活的特点。

  世界大战,中国纷乱,社会阵痛,百姓如草,毛泽东不由得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

  “以天下为己任”,实现自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抱负,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

  这,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的陈列可以印证。

  1

  足步:“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在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一本《明耻篇》的小册子,上有毛泽东题写的“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题词时间为1915年夏。

  这一年的1月18日,日本以支持袁世凯作皇帝为条件,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签订。5月9日,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要求。这自然引起了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消息传到长沙,一师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口诛笔伐运动,校园里贴满了声讨袁世凯、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国文教师石润山,“辍寝忘食,义愤填膺”,赶写了揭露袁世凯与日本勾结、出卖祖国罪行的文章。毛泽东读后深受教育,建议石老师还收集其他教师文章,编辑一本《明耻篇》。石润山采纳了毛泽东建议。

  毛泽东读到这本《明耻篇》后,更是“心事逐浪高”,在该书封面上挥笔疾书这16个字,把爱国青年同报仇雪耻联系在一起,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毛泽东还把该书广为寄赠、荐阅,并到处去演讲、撰文、发表言论,扩大仇日宣传及反袁宣传。由于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的激烈言行和出色才干,把爱国师生团结起来,在一师形成了反帝爱国的热烈气氛,影响波及长沙各校。

  2

  足步:编书讨伐“复辟派”

  在纪念馆里,记者也看到了毛泽东编辑的《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小册子。

  这年秋天,袁世凯为圆“洪宪皇帝”美梦,在全国导演了一幕幕“劝进”闹剧。湖南督军汤芗铭勾结湖南一帮“复辟迷”成立了“筹安分会”。对此,一师师生们十分愤慨,同“劝进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毛泽东也采取石润山编集《明耻篇》的作法,收集当时报刊上汤化龙、康有为、梁启超三人有关对袁世凯称帝不满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这三人都曾经力主“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而闻名。毛泽东这一举动无疑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明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这本小册子编印出来后,毛泽东立即组织进步同学,在校内外广为发散,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毛泽东的同学陈昌在1916年1月1日的日记中记载:“上午八时,接润之书,并承赐《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一本”,并发表了一通感慨。

  毛泽东另一位同学周世钊后来也回忆:“痛言”出版后,“同学们都这样称赞毛泽东同志,‘我们只知道骂,就没有想到如何更进一步去做’。由于这件事,汤芗铭派大批军警到一师搜查,学生的书籍、行李,都被搜遍。但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早有准备,结果没有查到什么‘乱党’痕迹。”

  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有着校长孔昭绶智救毛泽东的情节,而真正智救毛泽东的是时任校长武绍程。在《湖南第一师范校长一览表》中,记载着1915年8月至1916年2月,校长为武绍程。孔再次执掌一师是1916年9月的事,而此时汤已随着袁世凯的死去而被逐出湖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