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的认识

■ 沧南 彭臻

2013年09月30日15:1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问题的认识

新中国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一穷二白”。怎样把“一穷二白”变为民富国强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和现代化国防(简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毛泽东看来,建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过程。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毛泽东和党中央最初提出的是一化,即“国家工业化”。1953年6月15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第820页。)

一年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两化,将“国家工业化”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另外加上“农业社会主义化”。1954年6月,他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中写道:“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提出“三化”,并将“社会主义工业化”改为“现代工业”,将“农业社会主义化、机械化”改为“现代农业”,另外加上“现代科学文化”。他在《正处》中指出:“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7页。) 两年后,毛泽东提出“四化”,将“现代工业”改为“工业现代化”,“现代农业”改为“农业现代化”,“现代科学文化”改为“科学文化现代化”,另外加上国防现代化。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谈话时又重申了这个提法。他说:“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62页。)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将“现代化的科学文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他说:“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周恩来的这个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四个现代化”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化”都不行。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搞“四个现代化”物质基础的问题。搞“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更好地建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所以毛泽东非常关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却有不同的提法。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根本任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就提出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页。)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这时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就提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他说:“从一九五六年以来,情况就根本改变了。就全国说来,反革命分子的主要力量已经肃清。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8页。)

二是关于搞“四个现代化”资金的问题。搞“四个现代化”,进行大规模建设,一定要有资金。可是,我们国家还很穷,这是一个矛盾。怎么办?毛泽东说:“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9页。)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国计民生方面必须做到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一定要用的必须精打细算,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用来搞现代化。“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使以后富起来了,“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47页。)持久地反对浪费,执行节约的原则,不仅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

三是关于搞“四个现代化”目的的问题。目的就是变“一穷二白”为民富国强。民富不是少数人的富,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毛泽东看来,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他说:“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第838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地主过了几年之后,就有了选举权,他就不叫地主了,叫农民了。” (《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496页。)

笔者认为,共同富裕的富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其二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财富,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等。所谓民富,就是说人民既占有物质财富,又占有精神财富。只有这样的民富,才能保证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才能保证我们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