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南 彭臻
四、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问题的认识
这个问题主要是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社会主义自身所固有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理论体系。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且包括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的残余。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矛盾,又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旧的意识形态残余之间的矛盾。后一种矛盾,从实质上看,有一些就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这些矛盾都属于思想、认识领域中的矛盾。而思想、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自由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毛泽东才说:“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正式宣布了[1]《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95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54—55页。)1957年,毛泽东在《正处》中又重申了这一方针。这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针。
在我们国家里,意识形态就是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扩大影响,争夺阵地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去占领。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在有些人看来,一讲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在重犯过去“左”的错误,社会就不和谐了。把一切认识问题上的争论,都认为是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错误的。同理,把一切认识问题上的争论,都认为不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样也是错误的。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毛泽东总是强调一个“长”字。他说:“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对坏人坏事的斗争,是长期的,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不了解这种情况,放弃思想斗争,那就是错误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1页。)
为什么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呢?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有它自身所固有的发展规律,说得具体些就是:意识形态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始终一致的。有时它预见到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推动社会的前进发展,有时它又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阻碍甚至破坏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不会随着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消灭而立即消失。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它还残存在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头脑里,一下变不过来,肯定要变,但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国际资产阶级企图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来分化、西化我们。你要分化,我就反分化;你要搞西化,我就反西化。这种斗争也是长期的。只要国际资产阶级存在一天,这种斗争就不会休止。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长期的。看不到这一点,放弃思想斗争,就要上大当,吃大亏。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的社会主义观。遗憾的是,由于认识的、政治的、方法的种种原因,毛泽东未能将他的社会主义观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完全结合起来,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说到底,就是全面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是要把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比较完满地结合起来,让人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干部乐于听逆耳之言,在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之间形成一种可信而又可亲的关系,就是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从这个认识上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沧南,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彭臻,女,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湖南湘潭411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