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建立后,还要不要继续解决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以保证管理者即党的各级干部始终以平等态度对待劳动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在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求快求纯的缺点,与他急于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面貌有关,也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 等论断的教条式理解有一定关系。然而,他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后还要不要进一步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改进这个关系问题的探索,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宝贵内容。
1958年,毛泽东提出:“所有制改变以后,人们的平等关系不会自然出现的。” 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又讲:“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制度这三个方面。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
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多种所有制和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的关系还不会很快消失,工人与农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保留很长时间。但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已更多地表现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关系,而且基本体现在党员、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于保证党的干部以平等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他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他反复提醒广大领导干部,要他们“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 他说,管理权也是所有权,在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而且也“做了很多文章”。例如,一年、两年整一次风;进行大协作;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他指出:“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毛泽东所说的解决劳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文章”,核心就是防止管理者,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官僚化和利用手中权力搞腐化。他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他特别痛恨贪污腐化分子和官僚主义者,强调必须彻底破除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态度待人、靠资格和权力吃饭的作风,破除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毫不迟疑地开除一批丧失无产阶级立场的贪污蜕化分子出党,撤销一批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和那些居功自傲、不求上进、消极疲塌、毫不称职的分子的领导职务(其中有些也应当开除出党)”。 他把整风作为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有效途径,说“整风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党同人民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方法。” 他特别提出要废除阻碍领导人接触群众的警卫制度,说“搬苏联的警卫制度,害死人,限制了负责同志的活动,前呼后拥,不许参观,不许上馆子,不许上街买鞋。”“那些规章制度束缚生产力,制造浪费,制造官僚主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指出过去整风运动中“左”的错误,另一方面继承、发展毛泽东关于不断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思想,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他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开展了一系列整党和党的思想教育活动,当前又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这些活动的具体内容尽管不同,但都围绕一个主题,即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不变。它们尽管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但对于我们党经受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等种种考验,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毛泽东关于不断改进劳动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思想意义十分深远,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挖掘,并结合新的情况不断加以发扬光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