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倔强的患者和执拗的医生
手术后第二天,即7月25日凌晨,唐由之要给毛泽东换药。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毛泽东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唐由之知道,毛泽东一旦发现自己能看清东西了,肯定不会再让包上纱布。他回忆说:“我当时跟主席说要3天后才能拿掉纱布,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头天晚上11时做的手术,过了12时就是第二天了,再过一天就可以拆掉了。实际上只是过了不到两天,给他换药,他发现左眼能看东西了,就再也不肯包上了,这样很容易引起感染。”于是,他事先叮嘱其他医护人员,千万不要给毛泽东拿+11度的镜片试看。
尽管事先有所准备,但还是没预料到毛泽东的反应是那样激烈。唐由之回忆说:“我给他打开纱布换药,点好药后,问他,‘主席您看见了吗?’大概是隔1米左右,我伸出手指试着让他看并问是几个,他说都看见了。我转过身拿纱布,这时有人还是拿出+11度的镜片给他试看了,毛泽东看得太清楚了,因此当我准备给他把眼睛再包起来时,他不同意了,说:‘我已经好了。’我说:‘没有好,主席,你的切口还没有长好呢,还要包起来。’他说:‘我都好了,看得清清楚楚,眼睛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我接着又说‘不行啊,等切口愈合后才可以和外界的空气接触,否则眼睛容易感染啊。’主席仍不同意包,我一定要包,最后主席做了一个他特有的动作,把两手放在胸前打圈,然后向外一甩。这个主席特有的习惯动作,意思是请你们走开。”
看见毛泽东抬起手向外一挥这一动作,大家都愣住了,面面相觑,不敢出声。停顿了数秒钟后,他们一个跟着一个静悄悄地退出。可是,唐由之却站在原地没动。张玉凤看到毛泽东的神情,知道此时他已经不太耐烦,也不愿再听任何人的劝说了,就急切地望着唐由之,用眼神示意:你还是暂时按照主席的意思行事,赶快离开吧!唐由之领会了张玉凤的眼神,可是却没有接受她善意的提示。见“不知趣”的唐由之还直立原地一动也不动,张玉凤为他捏一把汗。
毛泽东抬起头,用轻微充血的眼睛看着眼前执拗的唐由之,大为不解:“你怎么还不走?”唐由之如实说道:“主席,我不能走,您的眼睛还没包上。”
听到这位倔强的医生这么说,毛泽东更不耐烦。刚才打开纱布后,多年失明带来的困苦瞬间消失,他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肯马上让纱布把光明遮住?“你非要包上我的眼睛才走(不可)吗?”毛泽东说话的语气已经近乎质问了。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 毛泽东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