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从才溪看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根本出路

调查人:史 策

2013年12月03日09:0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⒋医疗卫生已有基本保障

  《才溪乡调查》中提到医疗卫生处仅寥寥数字:有“一家江西人开的药店”。估计像当时闽西的其他农村一样,有个把能看点头痛脑热的乡下郎中。而现在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镇上已有一所人员设备较齐全的卫生院,有40个卫生技术人员(其中1个副主任医师)、9名护士、50张病床;各村共有22个卫生所(含诊所),17个乡村医生,每村都有一两个乡医。镇村院所除了看病,还管防疫,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1917人,参保率达95%。并与上杭县城里未参加医保的居民一样,每年每人的医疗费标准是340元,其中个人缴60元,其余280元由省县政府支付,慢性病和大病最多可报销8万元。

  ⒌文化教育有了长足进步

  《才溪乡调查》最后部分对上下才溪乡的教育文化情况作了详细记录。在上才溪,“日学。四个,共一校长,各一教员”;“全乡一至十五岁儿童六百多人,内六岁至十五岁的三百二十三人,此数内入日校的一百四十一人,入区苏劳动学校的三十七人,尚有一百四十五人失学”。“夜学。四个,无校长,教员由日学教员兼。学生共一百二十多人,多是女子。”“识字班。二十四组,每组十人,共二百四十人,每五天由夜学教员发五个新字去认。每组一个组长,男女均有。因老,因工作,因小孩牵累,不能入夜学的,便入识字班。”在下才溪,“日学。五个,共一校长、各一教员”。“学生共二百一十多人”。“夜学。8个,无校长,教员五个由日校教员兼,三个是另找来的”;“学生共二百四十人”;“识字班二十六组,共二百六十人”。据此可以测算,当时整个才溪乡失学儿童少年约200人,约占1/4。青壮年进夜学和识字班的有860人,文盲约占1/3多。用当下的标准评判,当时全乡算有文化者皆不过是小学程度以下和接受过启蒙教育。文化生活仅限于听读报、看墙报和新剧团演出。而今天才溪的文教情况与过去比不可同日而语。全镇现有完整中学1所,在校学生1531人,专职教师181人;中心小学3所,学生1003人,专职教师94人,适龄青少年都已入学;2所幼儿园,收纳儿童810人,教师和阿姨21人。2012年高考中才溪中学上本科线的有206人,15-55岁人群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80%以上,55岁以上人群中则大多是初中以下程度,极少数高龄老年人为文盲。镇上现有1家电影院、3家网吧和1个文化中心,各村已通闭路电视与宽带,设有少量图书的“农家书屋”,有的村有简易的老年活动室,过年过节时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民俗活动。

  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才溪的变化与上世纪30年代比,称“巨大”不为过,但即便不用实际数据,仅凭第一感觉也可以意识到它仍然还是农村。与近在43公里外的上杭县城、100公里外的龙岩市相比较,无论是生活环境条件还是经济社会条件,差距都显而易见。

  ⒈农业经济状况大体上尚处传统状态,人均收入还比较低

  全镇117832亩山林、14325亩耕地中,虽然种植优质稻推广到1万多亩,建起红毛豆、槟榔芋、烤烟基地1160亩,另种有脐橙4500亩、形成9个基地,年产量2500吨,产运销一条龙远销港澳,产值600多万元,但占全镇山林耕地面积和总产值的比例并不算大。大部分还属传统耕作经营方式,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占比也较小,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深加工更少。号称“福建名牌农产品”的“才溪脐橙”也不过只占山林和耕地总面积约3.4%。生猪和家禽养殖虽分别达1.35万头与11万多只,多限于屠宰卖肉而已,谈不上深加工,没有形成现代化肉制品加工业。

  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943元,同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99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055元;全国农民前项收入是7917元,后一项收入是24565元。可见,仅就农村居民而言,才溪人均年收入虽然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在福建省内未达到中等水平,与全国和省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差约三分之一。

  ⒉交通便捷度仍不够高,基础设施较简陋

  镇与村之间虽然都已修筑水泥路,但去黄竹、下王、龙实、才民等几个经济落后村的路都很窄,车辆仅能单行。以2012年“一事一议”中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为例,岭和、溪北、中兴、曾坑、下王、陈坑6个村的路基、环村、农民公园、道路硬化4个工程项目,总投资250.47万元,村民筹资及以资代劳达160.74万元,占64.2%,而县与省财政投入是82.92万元,仅占33.1%,其余为社会捐赠。当然,由于有两条交通干道穿镇而过,镇上有汽车站,村民的来往、出行比过去方便多了,但显然也不是那么便捷。各村居民外出,除较近的六七个村以外,其他都要步行或乘简易车两三公里、甚至十多公里到镇上转车。

  镇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虽提出要“亮化、绿化、美化、洁化”才溪的口号,但仅限于镇上两条街道。其他地方和各村的道路路灯维护、下水道、路旁花草树木及歇脚亭台等大多粗糙或空白。镇上现设有20多个党政部门,工作人员达80多个,但市政园林类管理机构“村建站”仅两个人。

  ⒊服务业欠发达,社会事业刚刚起步

  镇上有一家用于接待宾客的才溪山庄,另有2家小型超市、8家旅店、1间煤气店、5个快递店、1家加油站,以及若干简小的餐馆、食品店、银行网点等。各村大多只有一两个烟酒食品小卖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所开设、为本村服务。此外,便没有像样的酒楼、茶馆、书店及音像制品店等。

  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所医生中有1个是副高及10个主治医师,中小学的中高级教师达219个,但条件所限,谈不上拥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难与城里比高低。要看疑难重症,或者上更好一些的学校,起码得到上杭。防灾救灾抗灾等需要较大投入的基础设施,短时间内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⒋生态环境仍不理想

  屋周路旁、溪边岸上,没有绿化,大多杂乱而长满野草。穿镇而过的才溪河和其他小沟小渠里及岸边,随处可见没有被冲走的垃圾。镇上虽有七八处公厕,但洁净的不多。镇政府在《2012年工作报告》中虽已提出要“做好垃圾清扫、清运、焚烧及河道保洁工作,并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从集镇扩展到10个行政村,实行‘户集、村收、镇清运’模式,由保洁公司定线、定位、定时清运”,“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前期工作”,并已分别投入90多万元和约600万元,但从后期财力、人力的限制看,以及人的素质和相应管理、监督等原因,要完全实现没有那么容易。镇上已开工修建占地50亩的纪念碑公园,以及15亩的农民公园,但后期的管护倘若跟不上,建起来也不见得能成为理想的舒适休憩、愉快娱乐或进行文体活动的园地。至于大众化的体育场馆、科普场所等则没有。

  ⒌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缺少优秀人力资源

  与全国其他类似农村基本无异,镇上有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等,日常工作主要是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由于精英多外流和经济重点外移,村自治重要性与受关注程度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也多是应付检查评比,流于形式。对照《才溪乡调查》,感觉到无论是热情、积极性,还是代表性、民主性及组织性,显然不如苏维埃时代。

  才溪的人力资本存量越来越少,正效益不断外溢,流向龙岩、厦门及广东的一些发达城市,几乎没有回流。高中生只要考上城里的大学就不回来。这么多年考出去回来创业就业的实际只有一名福建农大的毕业生,因有残疾不便在外而回乡创办花草种植合作社。概言之,与其他许多农村一样,才溪在逐渐空壳化。仍住在镇上村里的大多是岁数较大的已婚妇女及老人、儿童,人们戏称“386061留守部队”。以黄竹村为例,379个村民,除支书、村主任、文书3个人外,其余130多个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与镇上几个干部交谈,他们也认为才溪与上杭县城的差距,起码在十几年以上,与远点的龙岩市比则在二三十年以上,与远方的福厦北上广比,差距则就更大了。

  才溪恰似来到一个历史的岔路口,需要再次选择正确的目标、方向与道路,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