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从才溪看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根本出路

调查人:史 策

2013年12月03日09:0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八十年后才溪乡再调查

  1933年,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调查(绘画局部)。

  才溪中学学生在馆内参观

  才溪乡调查馆外景

  《才溪乡调查》(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八十年前,1933秋冬之交,毛泽东同志前后三次到闽西山区的才溪乡,调查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写下了《才溪乡调查》一文。该文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质疑,驳斥了左倾机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论断,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鉴往知来,温故知新。八十年后,再次走进这一地方进行详尽的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巨变,还可总结经验,为我国广大农村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向更美好明天提供重要启示。

  上世纪30年代初,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是红军的重要根据地、模范苏区。全乡4928人有1319个16-55岁的青壮年,1018个“外出当红军、做工作”,比例高达79%。在闹革命参军热潮中,全乡先后牺牲1千多人,在册烈士962人。全国解放后,30多人担任了党政军地师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10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以至有“9军18师”之说。更由于毛泽东同志来此作过调查,颇有知名度。转眼80年过去,这个已改乡为镇的昔日革命圣地,像我国其他许许多多农村一样,旧貌焕新颜,发生了巨大变化。

  八十年巨变翻天覆地

  在80年前毛泽东同志来调查时,才溪乡指的是上杭县才溪区的上才溪和下才溪两个乡,有8个自然村,共1026户人家。而现在的才溪,1993年乡改镇后地域有所扩大,统辖14个行政村,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14325亩,户数达6436,人口增到2.5万,其中7个村1.5万人集中住在以镇政府为中心的沿溪两岸。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之后,才溪的变化尤为明显。

  ⒈经济产值与收入不再依靠农业

  在上世纪80年代,才溪经济的主要成分与生活几乎百分百靠种植业和少量林业,劳动生产的主要内容还像过去那样“耕田割禾”“开山开荒”及养猪、养鸡鸭,而现在主要依靠外出承包工程和务工。201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4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建筑业占了35亿元,农业产值仅1.25亿元。全镇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34家,常年在外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的近8000人,占全才溪青壮年人数的60%以上。村民收入80%靠在外包工与务工,平均每家有1.6人常年不在家。2012年全镇各项存款共达18510万元。

  ⒉村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据《才溪乡调查》记载,“暴动前,贫农雇农平均每年只有三个月吃米饭,其余九个月均是吃杂粮,青黄不接时要吃‘羊蹄子’(野菜),更有吃糠的”。暴动后“有了六个月的米饭吃,配合六个月的杂粮,一年就够了”。“以每餐说,暴动前不能吃饱饭,现在能吃饱了”。衣服在“暴动前平均每人每两年才能做一套衫裤,暴动后平均每人每年能做一套半,增加了百分二百”。再往后如何,无确切记录。当下,已没有人挨饿受寒,连2214个“低保户”的温饱也不成问题。7个60多岁的“五保户”也住进了敬老院,镇政府每个月给予每人300元生活费及其他帮助,保证有饭吃,有衣被穿盖。全镇住房都是砖土与水泥结构,人均面积达100平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房子,半数以上还是单门独户的小洋房。

  ⒊生活交通开始现代化

  全镇大多已安上自来水,每吨0.7元,已通电,农用0.55元/度、工用1.22元/度。镇所在地与邻近村做饭用上了罐装液化气,每瓶140元,靠山的两个村子则仍烧柴火。交通方面有205国道和长深高速经过,镇上设有客运站,可直达上杭、龙岩、厦门、福州及梅州、赣州等地。镇与各村的道路多已铺上水泥,镇村主道大多安上了路灯。随着收入的增多与生活的改善,闭路线、宽带线、固话线与移动电讯等基本覆盖全镇。全镇6千4百多户人家拥有9654台电视机、4610部电话、4000多台电冰箱、2200部洗衣机、9800部摩托车、2780个互联网用户,私人汽车总量达5000多辆(大多在外登记注册),65%的人有手机,青少年几乎是人手一个。这些在过去连想都想不到。此外,镇上还有1个电影院、1个加油站、3个网吧、3个音像店、5个快递店,以及若干间旅馆、食品店、衣服店、杂货铺、专卖店、修车铺与一些简易中小型的客货出租车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