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少奇政治生涯中的若干“最后一次”

张洪军

2013年12月13日10: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最后一次出访:率团赴中亚三国

进入1966年,全国的政治气候出现了变化。就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3月到4月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应巴基斯坦、阿富汗和缅甸三国的邀请,对三国进行友好访问,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和夫人张茜以及其他随行人员陪同访问。这也是刘少奇的最后一次国事访问。

这次随行出访的摄影记者是周恩来的专职摄影记者杜修贤。他平时在拍摄刘少奇国事活动新闻照片时,感觉刘少奇是一位严肃、认真且严谨的首长。但是,这次杜修贤感觉到刘少奇比以往多了一些沉默,这种沉默让他有些不安……的确,杜修贤的感觉是对的,因为在刘少奇内心深处存在着丝丝隐忧。

就在刘少奇出访专机在北京机场腾空而起时,一股政治暗流正在涌动,而刘少奇很快就要被这股可怕的政治暗流彻底吞没……

专机在碧蓝的空中飞了3个多小时,下午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一般情况,中央领导人出国访问,飞机都要降落在边疆城市加油、补充给养。第二天中午,访问团离开乌鲁木齐前往第一站———巴基斯坦。刘少奇等由欢送的人群簇拥着走向飞机,刘少奇同自治区领导人握手告别后,正想登机……他突然转过身,退着步子朝欢送的人们挥手。杜修贤连忙驻足,将镜头对准刘少奇依依惜别的挥手……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刘少奇最后的出访,最后的挥手。

中国代表团到达巴基斯坦已是下午。他们乘坐的汽车刚行驶到街道上,立即被从四面八方拥来的群众围住了。黑压压的人群,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鼓掌声……车子几乎是被数万群众抬担架似的抬到国宾馆门口的。

刘少奇和陈毅脖子上套着巨大的彩色花环。彩色花环映衬着的刘少奇,脸上不再是忧愁的眉结,而是明朗由衷的笑容。

3月28日上午,刘少奇在阿尤布?汗总统的陪同下参观巴基斯坦兴建中的新首都伊斯兰堡,下午由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陪同去拉合尔访问。

鲜花、笑容、欢歌……铺撒在中国国家主席友好访问的路途上!

4月17日到19日,刘少奇对缅甸联邦进行友好访问。缅甸联邦是刘少奇此行访问的最后一个国家。缅甸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与刘少奇多次相见。4月19日,刘少奇完成了出访三国的任务,挥手告别美丽古老的仰光飞回了祖国。但是,飞机没有直接飞回北京,而是降落在昆明,因为访问团在此要做一次短暂的休整,刘少奇和陈毅还想借此视察一下地方工作。

就在刘少奇访问期间,国内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揪出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他们曾是他的左臂右膀;第二件大事,中央下发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并成立了新的“中央文革小组”。尽管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都是那样令人不安,但刘少奇依然按照国家主席的职责和分工安排他的工作行程。就在刘少奇出访结束返回昆明后不久,他接到中央办公厅的急电,速回杭州,出席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接到通知后,刘少奇、陈毅马上放弃到西双版纳的计划,乘车前往昆明机场。第二天,刘少奇、陈毅走进杭州会场。杭州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回到北京。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又称《五一六通知》)。十年“文革”,就是从这一天正式开始的。

可以说,刘少奇出访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三国是他最后一次履行国家主席的外交职责。“文革”开始不久,他就被打倒了。

最后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1966年7月22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北京市高等院校文化大革命初步规划》。

会上,刘少奇对高等院校的运动作了指示:(一)斗争方向问题,主攻方向是当权派;(二)如何斗争的问题,不外乎是两种,文斗、武斗,应该主张文斗,斗争之前要有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三)组织队伍,队伍首先要统一思想 ; (四)不要“戴帽子”,不限制人家的自由。关于工作组问题,刘少奇说:多数工作组是好的,还是教育帮助,改正错误。赶工作组,有的不应该赶。现在学校斗争的方向有三种,一种是斗当权派,一种是斗工作组,一种是斗群众、学生,三种情况都存在。各个学校特点不同,不要采取和北大一样的办法,要区别对待。另外,建议北京市是不是把文化革命委员会(班、系、校)都成立起来,北京市也可开代表大会,中学可以开师生代表大会。

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66年8月5日,刘少奇会见赞比亚工商部长钦巴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全体成员。这是刘少奇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回到家里,周恩来打来电话:最近一段时间不要公开露面,不要再会见外宾。

最后一次上天安门城楼

1966年11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会。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动找刘少奇谈话。

毛泽东向刘少奇问候了王光美和孩子们的情况。刘少奇一一做了回答,并向毛泽东表示:“现在文化大革命起来了,我也要到群众中去锻炼锻炼。”

毛泽东说:“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下去了。”

此时的刘少奇,内心似乎充满了巨大困惑与不安。他这时可能已经明白,他将被彻底打倒。但此时,他显然已力不从心,命运似乎也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早前与毛泽东一起,手夹香烟,镇定大气坐在藤椅上的国家主席模样,已不见踪影。此时,他与毛泽东中间,已多了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林彪。林彪早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就与众不同。他不谈“三面红旗”在中国实践遭遇的失败,而大谈特谈毛泽东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因此视林彪为未来政治上的坚定盟友,至少可算一段时期的坚定盟友。“文革”开始后,林彪怕歩刘少奇后尘,对政事采取三不主义:不建言、不批评、不报坏消息,一切听毛泽东的。如果不得不走上前台,那也要尽量把自己弄得卑躬屈膝的样子才成。所以,人们看到的林彪,永远是高举《毛主席语录》、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样子。

“文革”时,刘少奇上天安门的照片本来就很稀少,而与毛泽东一前一后同上天安门城楼的照片,则更显珍贵。不过,他很快就不被允许上天安门,以后又遭关押,送进了监狱。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刘少奇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