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朗
1932年3月,习仲勋(左一)从事兵运工作时的留影
1933年8月14日召开的陈家坡会议,是西北革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亲历西北革命斗争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同时,这些西北革命的重要领导人都认为习仲勋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促使会议成功的第一人。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情况如何?习仲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长期以来,这次会议鲜为人知,本文根据历史材料,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出类拔萃,担当一方重任
陈家坡会议召开时,1913年10月出生的习仲勋还不满20岁,但已经是屡经考验,在斗争磨砺中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他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春,进入国民党王德修营开展兵运工作,开始了职业革命生涯。此后两年多的兵运工作,业绩突出,成为党在该部的营委书记。1932年4月,习仲勋和陕西省委军委秘书长刘林圃领导该营起义(即著名的两当起义),为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
起义失败后,他在渭北游击区开展斗争,历任渭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政治指导员,共青团富平西区委员、共青团武字区委书记,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和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几年时间里,习仲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迅速由一个农村青少年、初中肄业生成长为在复杂环境中卓有成效开展工作、富有理性思考、不断开创崭新局面的革命领导干部。
这样评价年轻的习仲勋,并不是在今天对他的溢美,而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和对他的肯定。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兼秘书长的贾拓夫在1933年11月13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党为了完成红二十六军一师人的号召,特派宗询(即习仲勋) 同志去负责边区特委。”时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的赵伯平证实了这个观点:1932年初,习仲勋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常委兼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约在3月间,“习仲勋也离开中心县委,化名‘席锤荪’,去根据地照金担任一定的负责工作了”。由三原中心县委而调去照金“担任一定的负责工作”,是职务提升,是担负更重要的工作。
当时,陕西省委把“完成红二十六军一师人的号召”列为省委“目前最迫切最中心的工是经过慎重考虑和挑选的,因为这是一项重大任务,担责之人必须非同寻常,必须是杰出的,能够胜任这一重大任务。习仲勋就是按照“得力干部”要求而被派赴陕甘边的。红二十六军成立后,面临非常艰苦的斗争,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创建根据地。为此,时任红二十六军政委的杜衡在给陕西省委的报告中说:“廿六军加强根据地各种工作的建立,再派得力的干部,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
1933年1月25日,曾跟随红二十六军活动的渭北游击队政委金天花在《关于红二十六军在庙湾作战经过给陕西省委的报告》中提出,“干部与技术人才的问题”是创建根据地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各地群众的发动,尤其是耀县,如果不加紧去做,单靠红廿六军做,是绝对不成功的”。2月2日,时为陕西省委特派员的金理科在《关于红廿六军及陕甘边区工作概况给三原中心县委及陕西省委的报告》中,建议省委“马上派干部到边区建立特委”,“马上派一批政治和军事上的人才到游击队来,并派得力的同志担任特委的军委(书记)”。根据他们反复提出派“得力干部”的要求,1933年3月陕西省委调派习仲勋赴陕甘边,担负重要工作。如此情况下的调派,明显是把习仲勋视为能够开创新局面的“得力干部”。
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金理科任书记,习仲勋任特委委员、特委军委书记和团特委书记。3月上旬,陕西省委根据陕甘边已经组建五支游击队的情况,指示建立统一的指挥部:“红廿六(军) 应即成立一指挥部,指挥边区耀县、宜君一带的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据此,中共陕甘边特委和红二十六军在3月中旬成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李妙斋任总指挥(4月,黄子文调任总指挥),习仲勋任政治委员。3月15日,陕西省委致信红二十六军,要求“立刻由农联、游击队、共产党、红二十六军代表共同组成边区革命委员会”,“彻底摧毁当地反革命的政府机关,组织苏维埃的政府机关,应该从当地群众及游击队中,选择可靠的党员和非党员来加强陕甘边苏区的革命委员会来领导农民斗争,扑灭反革命的势力与夺取武装”。4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耀县照金土儿梁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按照当时强调工农成分的规定,雇农出身的周冬至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
当选为副主席兼党团书记。时年不满20岁的习仲勋,担负起了领导陕甘边党政军工作的重任。
习仲勋到陕甘边后,主要从事发动群众和政权与地方武装建设的工作,“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访贫问苦,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分粮斗争”。“实行分土地、分粮食、分牛羊、戒烟、戒赌、放足等政策”,在他和其他同志的辛勤工作和全身心努力下,“分粮斗争很快发展到旬邑、耀县一带,游击运动也随着扩大起来”。根据地的幅员扩大到东至胡家巷、高山槐,西到黄花山、七界石、马栏川,北连断头川、伍房川,南至桃曲原、高尔原、老牛坡,东西相距20余公里、南北相距40余公里,初步建成以薛家寨为中心,地跨耀县、淳化、旬邑三县边界的照金根据地。
对此,时任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团长的王世泰后来评论说:“仲勋是陕甘边区特委军委书记和总指挥部的政委,很多军事活动需要他去领导和指挥;他又是筹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主要负责人,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他去做。革命委员会主席虽然是周冬至,他是按照上级要求必须选出一位雇农来担任主席的,人老实又没有文化,大量的工作是习仲勋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他去过问。凡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都为仲勋同志扎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品德、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动,认为他是搞地方工作的一个典范,为照金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
习仲勋在王德修营开展兵运工作期间,年龄是16岁半到18岁多,是一个青少年,他比同时在该部从事兵运工作的李秉荣(曾任党小组组长)、吕剑人(两当起义后任连长)、许天洁(两当起义后任支队长) 小5岁,比左文辉(两当起义后任副连长) 小4岁,年龄小、入党时间晚、社会阅历浅,但他超越他们担任该部营委书记,成为两当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在陕甘边的搭档中,李妙斋1903年5月出生,金理科1904年出生,都比习仲勋大9岁多,而他和他们一起担当了党赋予的艰巨工作,胜任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