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实录:逄先知冯蕙熊华源谈《毛泽东年谱(1949-1976)》

2013年12月25日09: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冯蕙做客人民网(方蕊娟 摄)

[主持人]:老师非常不容易,冯老师也是这部书的主编之一。这部书一共是6卷,近300万字,是一部恢弘巨作,这部书相比于以往看到毛主席其他的事迹、书、手稿之类的,有没有他自己的特点呢?

[冯蕙]:我想这个《年谱》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部《年谱》内容很丰富,史料很详细。内容丰富就是说,它记载了毛主席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他逝世这27年中间的各个方面的活动,他的文章、他的讲话、他的谈话、他的批示、批语、他的题词,包括他写的书信和诗词等等,还有他同各方面人士的交往,他参加会议的情况,他下去视察、参观的情况。所以,内容非常丰富,不单是写了这部年谱的谱主毛主席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党的历史的主要方面。比如,在毛主席领导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党的对内对外一些重大的政策,国内各个方面的建设,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等等,年谱还反映了毛主席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他的读书生活,他同一些亲友的交往,他的风范和心态等等。

[冯蕙]:这部《年谱》比其他领导人的《年谱》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条目字数比较多,比较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想充分地反映他的思想、他的观点。因为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理论家、战略家,他有很多很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应该说,这是这部《年谱》反映的灵魂。

[冯蕙]: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也有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这部《年谱》在取材方面,正确的当然要反映,错误的也不回避,还有一些正确、错误交叉的,这种也选入,都如实记载下来。这样的取材和编写,是符合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我们正是遵循这样一个思想原则,来编写这部《年谱》。

[冯蕙]:毛泽东同志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他参加的会议很多,接见的人也多,会见外宾也多,总之一天到晚很忙碌。还有他自己个人的生活。这部《年谱》几乎把毛主席每天的工作情况,都记载下来。这天他参加什么会议,在会上作了什么讲话,或者他这一天同哪一位领导人谈了话,会见了什么外宾,写了什么文章、批示、批语、题词,或者给亲朋写了什么信。这一天他游泳或者爬山,要什么书,读什么书,都做了记载。所以这部《年谱》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这部《年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27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的,千头万绪的工作是怎样安排的。所有这些,都主要是根据档案材料写入的。

[冯蕙]:第二个特点就是这部《年谱》叙事贯通,前后照应。文献研究室的编研工作有三大件,一个是领导人的著作集,一个是领导人的传记,一个就是领导人的年谱,这三种编研成果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价值。年谱的特点就是它的史料特别丰富。这样一部年谱,可以供读者来查某一天有什么事,或者想了解毛主席哪一天在干什么,或者了解他哪一天同谁谈话,都可以查得出来。另外,也可以把它完整地作为一个传记性的作品来读。年谱的特点是按年月日记事,他今天讲话讲了什么,第二天他又跟谁谈话谈了什么,第三天开会上他又讲了什么,或者他又写了什么批示,这样一天一天地排下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一些事情发展的过程性显示出来了,就看出他的一些思想轨迹、思想发展。某一个重大的决策,他当初怎么想的,后来和人交谈对他有什么影响,最后他又怎么决断的、决策的。这样,对了解毛主席的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帮助的。

[冯蕙]:我举一个例子,即大家都很熟悉毛主席的一篇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讲话是1957年2月27号讲的。我们《年谱》在这一天记载的不是后来正式发表的文本,而是当天讲话的记录稿。他在讲话以后,经过了十几次的修改,最后在6月19号才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我们把这个修改过程整个都给记录下来了。档案馆保存了历次的修改稿,我们根据档案都写进了《年谱》,这样可以看到他2月27号讲话以后,到6月19号这中间有几个月的时间,特别是这中间发生由整风运动转入反右派斗争,这样一个变化对毛主席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在他对《正处》的修改中也反映出来了。像这样一种记载,就能看出,他27号讲了话,但是在发表以前,他还有一些补充、修改,而有的补充、修改又受到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的影响。整个的过程就显示出来了。所以,叙事是连贯的,前后都是照应的。这个应该说是年谱的又一个特点。

[冯蕙]:第三个特点就是这部年谱的北京材料的取舍,力求得当。这部年谱记载毛主席的许多文章、讲话、谈话、批语、批示等,所有这些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有背景情况的。或者他从哪个文件或什么材料了解到的情况或问题,或者有人当面向他反映了什么情况,等等。我们尽力对这些背景情况作一些说明,比如毛主席写批示,批示是针对某个部门的文件或某个地方的文件,《年谱》就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要作简要介绍,这样读者就能理解他的批示针对的是什么。所以,背景材料在我们的《年谱》里面也是要写上的,但是背景材料以能够说明问题为原则,不能写得太长,要简明扼要。毛主席自己这样讲过,他说他的脑子是一个加工厂,材料都是从下面来的。他这样讲过:“写大文章不是大笔一挥,滔滔不绝,要根据下级和群众的意见,要有材料有分析,过细研究才行。”他还讲过:“没有哪一个大问题是我们主观可以想出来的,都是根据下面的意见来的。”所以,我们编写《年谱》必须反映背景材料,这个背景材料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

[冯蕙]:下面举一个例子,大跃进的时候提出要赶上英国,最早提出的是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国。到了1958年他又写了两年可以超英,大家都觉得怎么搞,一下怎么缩短了这么多年?这也不是他完全凭脑子想出来的,是他当时看了薄一波的一个报告。1958年,薄一波的报告说,超过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薄一波的报告为什么这样讲呢?他说如果我们1959年钢产量达到了2500万吨的话,那么就超过英国了,因为那个时候英国的钢产量大概是年产2200万吨。这个报告影响了毛主席,他接过来两年超英的说法。

[冯蕙]:第四个特点是谱主同他人的交流互动情况,尽量反映。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接触的人范围非常广,党内领导层的人、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包括一些地委书记、县委书记,还有一些就是国际上的一些政治家、知名学者,都希望要见他,他都接见。再一个就是他的一些亲朋故旧,也会向他反映一些情况。他曾提出领导人应该有几个右派朋友。为什么这样讲呢?毛主席是很注意全面观察问题的,他希望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举一个例子,当年有一个报告提出要上三峡工程,他批了一句话:需要一个反面的报告。就是说这个报告说了三峡工程的好处,它的利益在哪些方面,但是他希望还看到一个反面报告,就是这个工程上了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利的地方没有。他还曾经这样说过,他说甚至一个动作都要考虑反面的情况。所以,这样一种互动情况,总的来讲,能给他全面地考虑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在交流中,他的观点会影响别人人,别人反映的情况也会影响他。但是,这里我觉得要说明一点,当毛主席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时候,这种互动关系一般是良性的,就是说互相补充、互相提供一些情况。如果当毛主席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时候,这种互动往往造成负面的影响。如大跃进中的高指标就是一例。毛主席希望尽快改变我们国家的落后面貌,要发展快一点、增长多一点,下面也有些领导不考虑实际情况就跟领导意图,甚至还加码,这样一种循环就成为负面的了。

[冯蕙]:另外,主持人刚才提到网友也注意到年谱的注释,应当说,这部年谱的个注释比较周详,比较周全、比较详细,注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的。等会儿再请熊华源同志来做介绍。我就谈这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