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浏阳河畔俊少年
童年时代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湾,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
这首久唱不衰的民歌,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使浏阳闻名遐迩,令人神往。
浏阳地处湘赣边界,始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位于湖南东部,周围自东至北依次与江西铜鼓、万载、宜春、萍乡及湖南省的醴陵、株洲、长沙、平江等八县市为邻,浏阳境内群峰挺拔,山川交织,名胜棋布,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山麓竹海如云,松涛翻滚,山头有田畴湖泊,平坦如镜,历史上常为义军安营扎寨之地。
古老的浏阳河贯穿东西部,它从湘赣交界的九岭山发源,沿着东部逶迤跌宕的山势,滚滚向西奔流,以百折不挠之势,穿峡谷,跨险滩,绕群峰,水清,湾奇,蜿蜒曲折地流经县城,直泻入长沙,汇入湘江,奔向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浏阳物华天宝,令人神往。丰富的物产,除农、林、牧、副、渔外,还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鞭炮、烟花、相思鸟、菊花石、夏布、豆豉等,大都久负盛誉,驰名中外,其花炮始于唐代,已畅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浏阳花炮响天下”、“中国烟花之乡”之佳话。产于永和镇的菊花石,早在1921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了金质奖牌,有“全球第一”之美称。
浏阳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人杰地灵,更令人心往神驰。历史上,这里曾是烽火四起、义旗高扬的农民暴动多发地区。进入近代以来,相继爆发了“征义堂”起义、萍浏醴起义等较大的农民武装斗争,先后涌现了维新变法“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任自立军诸军督办、发愤“权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的唐才常,“三湘二杰”的湖南第一任军政府正、副都督焦达峰(曾任同盟会联络部长)和陈作新等一批杰出的爱国志士,他们都由这片热土哺育成长。
这里又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区。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红一方面军、红十八军先后在浏阳的永和、小河成立;中共湘赣特委、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曾在这里驻留办公,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涌现了一大批浏阳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军高级将领,如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张启龙、杨勇、李志民、唐亮、孔石泉、张藩、李贞、彭珮云等。他们都出生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喝着浏阳河水长大。
正是由于浏阳富饶多姿,故历史上常为朝野垂涎、官兵掠夺之地。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县志记载:“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兵破潭州(今长沙),浏遭歼屠殆尽,财物亦被抢劫一空。”后来,“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安亲王岳乐又率部经萍乡入浏阳”,浏阳人民再次遭劫。几经残杀,原来的居民所剩无几,不得不从邻近的江西、广东、湖北等三省各县移民以“实其地”,致使浏阳成了一个多民族、多语言、风俗不一的特殊县份。
距浏阳县城63公里的山枣潭乡(现为中和镇)中和村(现为苍坊村),群山环抱,树木葱茏,环境幽雅。坐落在此处的西岭下有一栋旧式瓦屋,背靠耸翠的山峦,郁郁苍苍,前面清溪环绕,流水潺潺。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11月30日(据《胡氏族谱》记载:胡耀邦阴历10月24日生,故阳历为11月30日——笔者)午时,一个男孩在这里呱呱坠地,啼哭声异常清亮、高亢,引得荷锄归来的人们前来观看、祝贺。这婴儿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关于胡耀邦名字的由来,笔者赴中和镇采访时,乡亲们告知,胡耀邦母亲请三伯父胡祖仪为新生儿起名字。胡祖仪是乡下有名的读书人,又是私塾先生,当即说道,语云:“观国之光,首在君王。邦国安定,人民斯乐。”《诗经?大雅?文王篇》亦云:“周离旧邦,其命维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此,胡祖仪就为侄儿起名胡耀邦,字国光。
关于胡耀邦的祖籍,据《胡氏族谱》记载,胡氏自始祖胡满起,至今凡3123年,已传128代。古时的胡氏族人,先后迁徙过河南、湖南、甘肃、江苏等地。其中重要的一支徙居江西,始于第62代世祖胡藩。
胡藩,字道序,东晋安帝时(公元397—420年),因屡建战功,封土豫章(今江西南昌),遂举家从江苏邳州宿迁徙于豫章以西之新吴,择地华林山麓而居,始为华林胡氏之鼻祖。此后数百年,胡氏在华林成为名门望族。至第89世(华林第28世)祖胡元凤,门下8个儿子(后人称之为“八仲”),多居官宦游。其中,第5个儿子胡仲雅,出任江西吉水县令,其直系后裔未再回归华林居住。
胡仲雅的长子胡用先,随父居吉水,得中进士后,官授岳州巴陵县令,升授福建邵武府同知。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胡用先病逝于邵武任上(另有一说为后梁乾化三年逝世),其子胡汪扶柩回江西,途经乐安县十七都之浯塘村(今乐安县龚坊乡浯塘村),适逢天寒地冻,冰雪封路,日久仍寸步难行。于是,胡汪将其父卜葬于枫山寺旁,且结庐墓左,守孝三载。从此,胡汪未再离开浯塘,由此相传,枝繁叶茂,又成一名门望族。因胡用先道葬于浯塘,故此处胡氏族人尊用先公为浯塘一世祖。
胡耀邦出生在湖南浏阳市之中和镇苍坊村,这里古时称西岭,故这一带的胡氏统称为西岭支,而西岭支正是江西乐安浯塘胡氏的分支。据《胡氏族谱》记载,浯塘第23世祖胡允钦,字建十,大约在明万历年间的晚期(16世纪末),为避战乱,遂领部分人移民浏阳西岭聚居立族,繁衍生息至今,故此,西岭胡氏尊允钦公为开基始祖(西岭一世祖),在族谱上称他为建十公。至胡耀邦这一代,当为西岭第12世、浯塘第34世孙。另据考,西岭“耀”字同浯塘“发”字同辈。
胡氏从第62世祖胡藩算起,其间历经了华林世系——浯塘世系——西岭世系(往前还有更早的宿迁世系、陈国世系)。清乾隆年间《西岭胡氏七修谱序》载:“其祖(胡)允钦,自江西来浏,系实出于乐安浯溪(即浯塘)胡氏之巨族。”并认定西岭胡氏为“浯溪之嫡派”。胡耀邦的祖籍,是江西省抚州市属之乐安县龚坊乡浯塘村。
胡耀邦父亲叫胡祖仑,系成瀚公长子,通派符虞,字元圃,号伯龙,出生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七月十三日辰时),8岁时亲生母亲刘氏不幸辞世,14岁时父亲与继母邱氏先后离世,妹妹才12岁,弟弟由伯父胡成杓抚养,苦度时光。胡祖仑与文家市龙潭口的刘明伦结婚后,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叔父,重新回到祖居独立门户。胡祖仑夫妇生六子四女,儿子依次是:胡耀芬(夭折)、胡耀襄(20岁时患骨髓炎病逝)、胡耀馥、胡耀邦、胡耀杰(早逝)、胡耀英(早逝);女儿依次为:胡福英(早逝)、胡石英、胡菊华(又叫三妹)、胡建中。在叔伯兄弟中,胡耀邦排行第九,故父母叫他“九伢子”。
据胡氏族谱记载:“西岭胡氏,浏之望族也。允钦公于明朝自赣之乐浯溪来浏,奠居斯土,椒衍瓞帛,又十余世矣。”《西岭胡氏派》云:胡氏世派分别为二十四代,序列为:“允谦甫育,元奇志中,名成祖耀,德厚家兴,千年远绍,万代恒昌。”
耀邦曾祖父胡名钟,中泮次子,通派钟著,字秀卿,号毓元,例授国学生。胡耀邦祖父胡成瀚,名钟三子,生于1859年正月十三日,原名成彩,字海文,号彰五,业儒博通经史,崇尚圣道,为胡氏族中有识之士,倡导建祠、兴学、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他曾倡建孔嘉坪族祠,并撰写碑文,大意云:重视教育,为国谋才。他一生坎坷,逆境迭起,先后娶妻两堂。1894年与他相依为命的发妻刘氏不幸病故,他随后娶邱氏续弦,邱氏两年后早逝。他贫病交加,于同年8月因病谢世,时年38岁。丢下儿子祖仑(胡耀邦之父年仅10岁)和祖淮(年方4岁)。
胡耀邦的曾祖父、祖父既然为“例国学生”、“业儒博通经史,崇尚圣道”,可谓“书香门第”,读书人家。然而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到其父亲一代,已是一介布衣,靠耕种五六亩薄田为生,在中和村30多户农家中,家境只属中等水平之列。
胡耀邦父亲胡祖仑,因子女多,负担重,除种田以外,常到附近媒窑干挑炭的苦力,披星戴月,日夜劳作,也难维持一家温饱。当地民谣云:
为人莫挑炭,终年腰压变。
如在地狱里,累死早归天。
胡耀邦的家境每况愈下,父亲胡祖仑饱尝人间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养成了正直豪爽、好打抱不平的性格,为当地人所称颂。母亲刘氏,宽厚仁慈,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种麻织布,样样能干,她亲手织的“浏阳夏布”,不仅解决一家人的穿着,还拿到市场上出卖,挣点油盐钱。父母正直、勤恳的美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胡耀邦幼小的心灵受到良好的影响。
胡耀邦聪明伶俐,从小热爱劳动,常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割草喂猪,砍柴放牛。一次,他上山砍柴,看到孤寡老人刘奶奶在山道上步履蹒跚,胡耀邦见状,顿生同情之心,忙上前问道:“刘奶奶,你来这里干什么?”
“唉,没柴烧了,我是来拾柴的。”刘奶奶叹息道。
“刘奶奶,莫急,我帮你折点枯枝背回去烧吧。”胡耀邦说罢,忙走近一棵樟树下,举目一望,见树上有几根光秃秃的枯枝,便似猿猴攀援而上。原来,胡耀邦平日有爬树掏鸟窝的习惯。爬到树上,他使尽浑身力气,一口气折断了好几根枯条,当他下到树腰时,因体力不支,便从树上跌落下来。
刘奶奶急忙将他扶起,只见胡耀邦头破血流,她一面抚摸胡耀邦的伤口,一面歉疚地问:“孩子,你为我跌伤了脑袋,回家父母不会骂你吧?”
“不要紧,等下会好的。”胡耀邦若无其事地回答。
回到家里,父母见胡耀邦脑袋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伤口,心疼地问他怎么回事,胡耀邦如实说明事情的原委。父母不但没有骂他,反而齐声夸赞他乐于助人的举动。在苍坊村,至今还流传着胡耀邦从小乐善好施的佳话。
胡耀邦出生的年代,正处于中华民族阵痛之时——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张勋复辟,南北议和,二次革命,护国讨袁……时代风云,王旗变幻,无不给神州大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苍茫大地,已是四野凋敝,百姓枯槁,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而贪官污吏,欺上压下,胡作非为,更使穷困不堪的百姓挣扎在苛捐杂税之中。
父母十分喜爱胡耀邦,尽管家境贫寒,也设法让他读书。父亲说:家再穷也要让儿子读书识字,将来有所成就。胡耀邦5岁时,父母便送他到附近的“种桃书屋”启蒙,同时由胡耀邦的堂兄胡耀清老师带他到山枣乡长寿村(离胡耀邦家住地中和乡10余里)琢玉私塾去读传统教科书。村塾是胡氏宗族和村里其他氏族合办的,授课内容是相沿成习的《百家姓》、《人之初》、《千字文》,对简单的对子,描红练字,背诵唐诗,教授《论语》、《孟子》、《幼学》等。胡耀邦记忆惊人,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因而成绩出类拔萃,老师教授的课文,他熟读几遍,就能倒背如流。对于一些疑难句子,他也要打破沙锅璺(问)到底。因此,私塾老师非常赏识他,常在他父母面前夸赞道:“耀邦这孩子非同凡响,是个人才,将来定有出头之日,你家洪福非浅也。”胡耀邦7岁时,进入胡氏族学兴文小学就读,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