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许志功

2014年01月13日09:57    来源:《许志功讲学录》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从体系的角度来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厚重的历史感。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邓小平同志的原著中来的,是从邓小平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战略决策、进行理论概括的创造活动中来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体现在邓小平著作的整体之中。但是,邓小平著作都是在各个时期针对当时的情况、问题作的讲话、谈话,没有哪一篇是用教科书的方式来概括理论的全部主要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又是我们党在对邓小平著作的深刻理解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研究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最权威的有这样两段话。一段是中宣部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说的,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另一段就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的,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学、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两段话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仔细琢磨这两段话,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迪。看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体系,要着眼于这样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有没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有没有一个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否围绕着中心问题从社会科学的各个角度分层次地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按照这样三个要素来看,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

邓小平同志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所谈到的实事求是不仅是指狭义上的,即从实际中求出规律来;而且是指广义上的,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依据,特别是其中客观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观点等,不仅指导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而且贯穿于这一理论的一切方面,使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得以确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层面,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不仅坚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并提,深刻揭示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把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问题的重要命题综合起来,系统化理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运用党的思想路线,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学命题,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其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问题,是时代提出的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总结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的全部著作,十四大报告概括的九个方面,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这个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都是紧紧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抓住这个根本问题,就抓住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总体。

再次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成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过程的角度展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一类是从层次的角度展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 前者最主要的是体现邓小平理论基础的带有基石性的关于时代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等。邓小平关于时代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和出发点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形式和发展动力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问题。 后者主要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体现邓小平理论实质和带有框架性的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合乎规律的发展,它们渊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统,又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其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两大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最后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纲领。

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且还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吸取了十三大、十四大报告的成果,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纳入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怎么又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它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目标、总方针、总政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是这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最高层次的中介环节。党的十五大报告,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纳入邓小平理论体系,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革命能动性特点。

(责编:张湘忆、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