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许志功

2014年01月13日09:57    来源:《许志功讲学录》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体现在邓小平著作和邓小平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决策中的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要读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厚度来。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来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厚重的历史感。

(一)从全面整顿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因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起点。当然,“起点”也不是突如其来的。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可以追溯到1975年。这一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整顿实际上就是改革。后来邓小平说,改革,‘其实在1975年已经实验过一段,那时用的名称是整顿。整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错了,但又的确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的。所以可以说,全面整顿的思想从总体上同当时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分离甚至是对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就要诞生了。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以搞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来又有“两个凡是”。临产会有阵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两个凡是”,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诞生前的两次阵痛。

(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开始产生,形成主题。

人们都熟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其实还有一个北方谈话,那就是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访朝归来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沈阳军区、鞍山、天津等地的谈话。按他自己的话说叫“一路煽风点火”,发表了六次讲话。以这些讲话的内容作基础,后来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名篇。在中央工作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所作的。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而成了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建国以后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次会议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引导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将这些方针政策概括为十条。对于这十条,邓小平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的中心是“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他还说,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把这些新的方针政策概括为走自己的道路,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全党获得了共识,认为它比较准确、科学地反映了我们党所进行的伟大事业,因而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名称和主题。

(三)从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如果说十二大以前主要是拨乱反正,那么十二大以后则主要是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要求思想解放的深入,要求理论思考的深入。邓小平理论思考的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搞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中心,当时我们党在理论上有两大突破,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得到确认和展开论述的。邓小平对这个决定给了很高的评价,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好就好在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展开论述的。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它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经邓小平同志同意的。邓小平不仅作了“这个设计好”的重要批示,而且在大会之前就谈到: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大会之后他又说:十三大的一个特点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随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随着两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并列举了这一理论的十二个重要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四)从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十三大到十四大这五年,是我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五年,也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五年。说这个理论走向成熟:首先是因为它经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的严峻考验;其次是邓小平发表了着名的南方谈话,这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篇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这个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再次是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面冠以“邓小平同志”的名字,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强调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之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五)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及其以后: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的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总结这些年,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1993年,他在学习《邓小平文选》报告会上提出了“旗帜”问题,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郑重地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1997年,又进一步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强调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在党章中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期间,我们不仅坚持了邓小平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汲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在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又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并阐发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十二大关系》以社会结构为线索,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对新经验进行理论思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逝世后,江泽民同志又面对复杂的社会思潮,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观点,从而使其构成了再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责编:张湘忆、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