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雄
李鑫:被毛泽东看手相改名的人
1950年5月15日,设在苏州市吴县(今吴中区)太湖中的西山区后埠鹿村小学的信件收发点,收到一封从北京寄来的挂号信。信封是直行的,上面红条长框里用毛笔龙飞凤舞地写着“江苏吴县西山区后埠李鑫先生”13大字,信封左角落款处的“中央军委”下面,写着“毛寄”两字。
李鑫,原名李长林,又名李鹏璋,苏州市吴县西山秉场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鑫家中贫困,三代租赁房屋,住在辛村湾“老圃堂”殷锦清家。抗战时改租,又搬移后埠村“秉训堂”费松生家房屋居住。李长林未入过学,几乎没有文化,早年在家乡西山务农。1918年,李长林与汇上村姑娘吴福瑞(1981年病故)结婚;1924年,李长林迫于生计,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外出学生意。他先到浙江长兴白鱼埠,住在其兄李阿传家,后到湖南、江西一带经商,主要贩卖布匹等物。
就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认识了正带领一支队伍在湘赣边界打游击的毛泽东。在以后的几次生意买卖交往中,毛泽东看李长林做生意和气公正,为人耿直,尤其是李长林年龄不大,竟留了一把长须,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又特别的印象。于是,毛泽东要李长林设法为部队筹集一些银元和布匹。李长林见这支部队与其他兵不一样,待人真诚,买卖公平,便欣然答应了下来。在连续筹集了好几回后,几个月下来,李长林与毛泽东越来越熟悉了。
一次,毛泽东与李长林同住在湖南靠近江西边界的一家农户的茅草房里。闲谈时,毛泽东对李长林说:“你为我们跑来跑去,帮了大忙,以后你就专门替我们工作吧。”又问他:“为了便于工作,以防万一,你就改个名字吧。我替你起个名字好不好?”李长林高兴地回答:“当然好罗。”于是,毛泽东幽默地说他会看手相,并说看了手相后改的名,才准确。于是,李长林当真伸出左手掌来让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看李长林的左手掌心的纹路后,风趣地说:“你虽做生意,但五行缺金啊,我看就改为‘鑫’字一个单名吧,金行可以旺些。”李长林听了,欣然同意了。从此,在部队时,李长林便一直使用“李鑫”这个名字了。
毛泽东为李长林看手相改名后不久,就进一步亲自介绍李长林参加了红军,并委任他为红军的外线给养供应员。于是,李长林带领着二三十人,以商人为掩护,继续为红军筹饷和筹措布匹与药材等。后来,部队扩大了,上了山,他又到江西中央苏区担任后勤工作。其间,李长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第五次反围剿时,部队被打散,李长林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不得不只身到浙江长兴潼桥隐蔽下来。抗战时,李长林又与新四军接上关系,继续做后勤给养供应工作。
期间,李长林在回苏州太湖西山为新四军筹饷时,他女儿李美菊曾亲眼看见父亲背了一只沉甸甸的桑篮,上面盖了条破麻袋,里面装有银元等物,而且来得神秘,去得也匆匆。1943年,李长林在给浙江四明山区新四军运送粮食、盐、药品时被汪伪巡逻船查获,被关进长兴鸿桥镇汪伪“保安队”兵营。后来他设法托人带出一张小纸条给在镇上中药店当学徒的小儿子永昌,再让永昌辗转传送给红军。组织上知道后,就通过“货老板”(新四军工作人员)和药店老板孙允城(平时与伪军军官常有来往)出面交涉作保,使李长林获得释放。1944年,李长林回到家乡后,因种种原因,没再回部队。同时,他将自己参加红军后勤工作的这段历史一直深藏心中,没有跟任何人提起,就连自己的家人也只字不提。
全国刚解放,李长林为了证实自己曾为红军做过后勤工作这段历史,找到区政府,要区里替他用“李鑫”这个名字给毛主席写封信,并说他想去北京看毛主席,请求毛泽东给他安排工作。1949年12月,区政府经商议,当真代他写了一封寄给毛主席的信。当时,全国刚解放,时局并不十分稳定,区里领导在代李鑫寄信前,把回信地址落在了作为区政府信件代收点的后埠鹿村小学收发室。
1950年5月,毛泽东主席终于在百忙之中向李鑫寄来了回信。全信如下:
“李鑫同志:
去年十二月来信收到。工作问题,应在当地设法解决,
不要来北京。此复,顺祝
进步
毛泽东
一九五O年五月七日”
回信虽仅只有数十字,也没对李长林要求工作的问题作出什么安排,但捧读着这封毛泽东的亲笔回信,李长林依然激动不已,他感激毛泽东的不忘之情,感谢毛泽东的亲笔回信之恩。于是,李长林当即持信来到当地区政府,向区领导出示了这封毛泽东的亲笔来信。毛泽东向李长林的亲笔来信,不但有力地对李长林当年参加过红军的这段光荣历史作出了有力的佐证,更使区政府领导相信了李长林以前所说的一切确凿无疑。于是,区政府领导经商议,即安排他在当地镇粮管所当粮管员。但不知何故,李长林并没有接受。
1952年8月,因劳累过度,生活清苦,李长林久病医治无效,在湖州逝世,终年57岁,后归葬于家乡苏州西山后埠黄犊山麓。
2001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山镇志》中的“历史掌故”一栏中,编者以《毛泽东关怀过的李长林》为题,记载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