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经典与当代:重思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旷三平

2014年02月10日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经典与当代:重思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实践观:实践智慧、力量与勇气的三者统一

  《实践论》是毛泽东首部详细阐释实践观的哲学专著,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重复,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的完善化、系统化和具体化。客观地讲,实践观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灵魂,也是理解其整体思想的关键。

  第一,实践概念的独特解释。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在继承、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中,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一步诠释了实践的科学本质,他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们“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行动。在毛泽东看来,人类不仅向现实世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也使现实世界的面貌发生改变,变成人类所需要的那个样子。这种把头脑里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实在的东西的过程,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可见,毛泽东的实践概念,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正是所谓“自觉的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的不断发扬成为毛泽东解释实践概念的基本指向,即力图把改变世界作为哲学的唯一鹄的,也成为主导思想,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坚信,自觉的能动性的不断发扬,诉诸“千百万群众”的实践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这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思想法宝。

  第二,实践特性的三重视界。在毛泽东这里,实践特性表述为“知行合一”。其实,毛泽东的“知行合一”并不是在主客二分思维下对“知”和“行”的关系作简单的概念式理解,而是在三重视界中具体实现了“知行意”的三统一,即实践智慧、力量与勇气的三者统一。实践智慧是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实践力量是变革现实的客观行动,实践勇气是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果敢意志。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革命任务,毛泽东总是告诫人们不做“算命先生”、“小脚女人”,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大胆实践,不怕犯错误,不怕掉脑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才取得了成功,中国才真正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光明大道。

  第三,实践地位的辩证理解。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其实,在此之前,他就说过:“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显然,“一切活动”包括了认识活动,但并不等同于认识活动。这就是说,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实践既是认识论也是历史观的范畴,实践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又是辩证唯物论的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对实践的辩证理解,充分反映了对实践地位的辩证理解:实践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内在统一。毛泽东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和规律,另一方面明确说明了人及其实践生成的社会性,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条件性,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实践的主体是人,是“千百万人民”,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