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二、兵团党史文化的创新繁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创新也是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经历60年传承发展,不断汲取各种先进文化的精华,兵团党史文化成为兵团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兵团党史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各种文化思潮涌动,思想文化阵地的交锋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和弘扬兵团党史文化,使之更好地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为反分裂斗争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提高兵团屯垦戍边综合实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炼屯垦内涵 铸思想武器
屯垦戍边文化是兵团党史文化的历史源泉,绵延两千年屯垦戍边的历史,播撒在新疆大地上的文物、古迹、遗址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历代文人墨客的边塞壮歌,无不再现这片土地上无数爱国志士守土固边、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两汉以来历代中央政府的治理建设,各民族的融合发展、繁衍生息,无不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血脉根基。屯垦戍边是支撑西域地区多样文化的基石,深入挖掘整合屯垦戍边历史资源,研究促使东西方文明在此融合升华的巨大牵引力量,加大对屯垦戍边历史文化的追溯,提升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让历史与现实相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兵团党史文化的大视野,努力创作更多历史底蕴深厚、载体形式丰富的党史文艺作品,强化中华民族在西域的话语权,强调屯垦戍边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而正确引导舆论,铸造打击“三股”势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强戍边理念 建文化堡垒
纵观中国古代西域屯垦戍边历史,绵延千年,而聚焦各个历史时期,都不难看出,历代屯垦戍边都难逃有“一代而终”的厄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时代的文化氛围是悲壮的献身与盼“归”、盼“还”,缺少甚至根本没有形成一种扎根边疆、世代戍守的思想理念。尽管屯垦戍边的文武官员们奔赴边塞,建立了功勋,却终不忘“归”与“还”,还是“衣锦还乡”一代而终。
而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在初创时期就蕴含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的文化内涵。“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疆且屯田,塞上江南无限好,何须争度玉门关。”这体现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文化理念。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全新的境界和追求。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教育、文化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西北边疆工作生活,发展繁荣着屯垦戍边事业。在半个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活动中,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形成了热爱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精神面貌,这是做好文化戍边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文化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内涵的创新上,深化文化戍边理念的研究创作。
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兵团职工群众在价值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创作出更多既具有兵团屯垦戍边特色,又具备思想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党史文化产品,进一步发挥好资政育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兵团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原则,依据兵团党史文化的内涵,主动自觉地在职工群众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教育;主动自觉地开展新时期兵团精神教育,进一步增强新时期广大职工群众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不息意识,引导广大职工群众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推动兵团事业发展当中;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百万干部职工群众中形成坚定的维稳戍边思想理念,构筑文化戍边的坚强堡垒。
(三)应时代召唤 创文化新篇
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为标志,兵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将带来兵团党史文化的创新繁荣,赋予党史文化新内涵新要求。一是新形势下,兵团创作出一批以对口援疆等题材为主的文艺作品。如:歌舞剧《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天山芙蓉》、豫剧《天雪》等。二是围绕“三化”建设和对口援疆工作,党史文化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如:加大对各对口援建省市与兵团的历史渊源、文化资源、人文风情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发挥援建的主动性,配合做好援建工作的衔接推进等。三是围绕兵团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城镇成为转变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加速器,加快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转变,兵团党史部门编撰出版《兵团史料选辑?城镇化专辑》,研究分析以石河子模式为代表的兵团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围绕兵团加强维稳力量建设,研究建设国防屏障历程,拟出版《兵团史料选辑?组建边境农场带专辑》,充分发挥党史作品的资政作用。四是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干部群众屯垦戍边的责任感、自豪感,兵团陆续出版了《兵团读本》、《兵团精神礼赞》、《屯垦戍边理论热点面对面——职工读本》等党史类作品。
兵团党史文化的创新繁荣,需要在载体上实现新突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积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创新党史文化的传播形式。为此,在加强原有图书出版、影视、演艺、红色旅游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加大在移动媒体、数字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开发应用,党史文化内涵的丰富创新,载体形式的灵活多样,都是为了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的党史文化作品,创作出“少而精、深而易、浅如水、明如镜、鲜似花、活似鱼、土像瓜果、俗像吃穿”这样的大众教材。只有坚持面向群众,通俗易懂,党史文化才易于为干部职工群众所接受,才能凝聚、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真正把兵团精神塑造成兵团人的主流价值观,转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追求,为新疆兴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热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为兵团更好地发挥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筑牢思想基础,凝聚强大合力,提供不竭动力。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