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力”
“定力”这个词,相比“担当”而言,在以前党的文献中出现得更少,几乎没有领导人使用过。《现代汉语词典》,甚至《辞海》也没有收这个词。“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佛教讲戒、定、慧。定力,是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就是要做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习近平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赋予它特别的含义。现在这个词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在讲内政、外交,在讲党建等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使用过这个概念。这个词也很能反映他的执政风格。
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定力,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个叫做政治定力,一个叫做战略定力。
先来看政治定力。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政治定力,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对高级干部提要求时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以此来开阔胸襟和眼界,以此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以此来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去年,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他又说了这么一段话: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后来,他在谈到怎样检验一个人理想信念是不是坚定时说: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从习近平同志的这几段讲话看,政治定力,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定力的角度强调理想信念,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说新话,而是有针对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都90多年了,执政也已经60多年了,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的理想信念还不清楚吗?我们的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现阶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关键是有人怀疑,不坚定,所以就要强调定力,强调坚守。
怎样才能有政治定力呢?关键是要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有些人,甚至一些干部,缺乏自信,老觉得我们的理论不行,道路不行,制度不行,不如外国。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哪种社会制度没有缺陷呢?资本主义的缺陷更大。经过这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变化已经很大。哪种制度能让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快发展起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再坚持这样走30多年,那就不得了。就像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政治定力,折腾,变了,搞乱了,那就太可惜了。我们这一代人真可能成为民族的罪人。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治定力,是用心良苦,就是要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最近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又提到了“定力”这两个字。他说: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这样的表述,明确针对当前一些借讨论全面深化改革之名而行走旧路邪路之实的言论,也突出强调了在我们改革攻坚克难的时期,坚持政治定力的极端重要性。
再来看战略定力。战略定力,说的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一种工作、思维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稳重,大气,有长远战略眼光,沉得住气。
习近平同志第一次使用战略定力这个词,是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说: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历史铁律,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归根到底是大国力量对比,最终靠的还是实力。我们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他还说: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壮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不断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不断为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这几段话的涵义很清楚:战略定力,就是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稳得住。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注意力改变初衷,改变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实现中国梦。怎样才能实现?就是要发展自己,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坚定,不能动摇。
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谋大势。就是说要看清大势,分清主流、支流,抓住要害,抓住主要矛盾。他在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其他一些会议上,都要讲一大段国际国内形势,看起来与主题无关,实际是要谋大势。要通过看清大势,增强我们的战略定力。
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挑衅,不会那么顺利,人家不会让你顺利崛起,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挠。这就特别需要有定力,既要坚决斗争,又不能让挑衅事件失控,影响了我们的发展大局。要抓住机会,有理有利有节地斗,不能软,但也不能真动气,而是要斗智。愤怒没有用,愤怒出诗人,不出政治家。只要有定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复兴的步伐。
关于改革,习近平同志也特别强调要有定力。现在,我国改革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因此,习近平同志有这样一段名言:“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习近平同志讲定力,也把它看作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对干部工作方式和能力的要求,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朝令夕改。
1990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他写的一篇小文《从政杂谈》中就说过,青年干部有四忌:急于求成、自以为是、朝令夕改、眼高手低。他说:“我想,‘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一旦作出决议,在解决问题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不作主体更改。‘临大事而不乱’,‘临厉害之际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他更强调而且发展了这一思想。他多次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出现后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方法上,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行。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
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工作中这种定力的要求和倡导,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