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治德
江津籍革命先驱冉钧,是重庆工人运动的前驱和四川建党时期党组织的领导者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冉钧被埋没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烈士恢复了英名,并修建了烈士墓与纪念碑,但当时因史料有限,冉钧的生平事迹并不翔实,甚至个别之处还存有疑问。如今,随着地方党史工作的深入推进,笔者有幸参与了冉钧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查找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使烈士短暂一生的相关信息渐渐充实起来。
与胞弟的约定
冉钧原名高镒,化名浩然,1899年5月12日出生于江津县津福乡(今属江津区双福新区)冉家老房子。当时,冉家大门前的河面上斜斜地架着一座连拱石桥,这片区域也因此俗称斜桥。当地老人“冉钧出生于斜桥”的说法即源于此。
而今,斜桥依旧,冉家老房子尚存。冉家是名门望族,在冉钧祖父辈里,有重庆同盟会元老冉均谷和民国著名海军将领冉柏青。到冉钧父辈,家道中落,冉钧6岁时父亲亡故,姊弟4人由母亲冉况氏抚养成人。在姊弟排行中,大姐冉高芹,二姐佚名,冉钧行三,四弟冉强。冉钧牺牲后,为躲避反动派迫害,大姐远嫁川西,二姐远嫁湖北,两姐妹均与故乡失去了联系。
冉钧牺牲前,四弟冉强已娶妻。冉强为避祸,举家迁移到巴县,隐名埋姓以务农为生。冉钧生前与胞弟约定: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牺牲,故不能娶妻生子,如果真的牺牲了,四弟的儿子就过继给他作儿子。兄弟之间的这个约定,冉钧在革命战友面前表述为:“我为革命不结婚,我弟弟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这个充满道义与亲情的表达,被作为冉钧遗言,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的冉钧档案里。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冉钧四弟才恢复了本姓,并按照约定,与儿子冉超乾回到故居老屋,在祖宗牌位前补行过继仪式,成为烈士继子。冉超乾“文革”前应征入伍,服役于云南边防部队,后转业为国营112厂职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冉钧的烈士荣誉得以恢复,冉超乾享受烈属待遇。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