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邓小平的晚年思考及其启示

戚义明

2014年05月04日14:3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建立一个有希望的中央领导集体。

政治路线解决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在酝酿退休期间考虑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希望的领导集体。1989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李鹏、姚依林谈话谈到平息动乱后怎么办时提出,要改换领导层,建立一个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里所说的领导班子主要是指中央领导机构。在邓小平看来,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好的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这样国家大局才能稳如泰山。那么,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才是人民满意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呢?在改换领导层之际,邓小平提出了三条主要标准。

第一,首要标准是坚持改革开放。在动乱平息之后,什么样的人进入新的领导机构,众所瞩目。邓小平认为,新的领导班子要取信于民,除了旗帜鲜明反腐败外,最关键的是要真正坚持改革开放,这样人民才会放心。“如果我们摆一个阵容,使人民感到是一个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页。]因此,他提出要从改革开放的角度选人,“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将他们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要搞改革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页。]。

第二,关键问题是要团结。一个团结的中央领导集体才是稳定的,也才是最有战斗力的。只要中央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邓小平所说的团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党内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二是要相互包容、容忍。在他看来,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他提出“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8页。]。只要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就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样即使“人们可能对班子里的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对整个集体表示满意就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299页。]。

第三,根本要求是眼界和胸襟非常开阔。在邓小平看来,进入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责任重大,因此每个人在责任心、领导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都要自觉地变化。要管大事,“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300页。]一句话,就是要有长远眼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此外,领导班子建设方面还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年轻人,使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也是邓小平一直注意思考并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指明新的方向,吹响新的号角(1990年——1992年10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一个新的关口。从国际上来说,苏东局势的持续恶化使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低潮,西方大国也在联合对我进行制裁,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一度十分严峻。从国内来说,政治动乱的发生也使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左”倾思想有所抬头。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深思和担忧。在政治局面稳定之后,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他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当时,经济治理整顿已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形势趋向好转。但邓小平也敏锐地提出了他的隐忧。1990年3月3日,他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我们要力争在治理整顿中早一点取得适度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

什么叫适当的发展速度?就是要能保证我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邓小平看来,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4页。]。经济能不能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能不能够稳步提高,这关系到我们的发展战略能不能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得到巩固。为了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他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必须有宏观的战略。邓小平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比如,抓上海,抓浦东开发,就是一个大战略、大措施。1990年、1991年和1992年,邓小平连续三年春节期间都在上海谈到,上海搞晚了,浦东开发晚了。他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25页。]可以看出,他是从全国发展的大局出发来思考上海开发问题的。

第二,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1991年1月在上海期间,邓小平就提出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07页。]但是,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当时在扩大改革开放上问题上,人们在思想上还存在“姓社姓资”的疑虑,迈不开脚步。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特别是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吹响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号角。

第三,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必须抢抓机遇上台阶。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的抢抓机遇意识特别强烈。这与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有关。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同时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发生大转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31页。],“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54页。]从国内形势看,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经过平息动乱和经济治理整顿,我们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在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现在中国遇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要丧失这个机遇”[《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16页。]。他提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5页。]。

邓小平围绕着加快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得到系统总结和升华,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党的十四大贯彻了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作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并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邓小平在这其中的“鼓动”之功功不可没。[ 1990年2月13日,邓小平在上海同朱镕基谈话时曾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就在鼓动改革开放这件事。”(《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08页。)]

(三)观察和思考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新挑战(1992年底——1997年2月逝世)

经过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已经深入人心,弥漫在中华大地上的影响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思想疑云逐步消散,中国的改革开放再也不可能走回头路了。同时,十四大也选出了新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团结的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对此,邓小平感到非常欣慰,他觉得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93年1月3日,他在给孙辈的信中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8页。]

党的十四大后,邓小平已经完全不过问工作了。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中国开辟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伟大政治家,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却并没有停止。1993年9月16日,他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说,他“退休以后也不是无事可做”,“观察社会问题,出点主意,原则上要掌握几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邓小平一方面继续强调“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9页。],“要抓住二十世纪的尾巴”[《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8页。],“珍惜这个好的发展机遇,保持好的发展势头”[《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8页。]。另一方面,邓小平这时候也开始思考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引向深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各种新问题。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有着清醒的估计,他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

比如说,对于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收入如何分配,就是邓小平这时候提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1992年12月18日,《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两篇文章《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引起他对分配问题的思考。他说:“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6—1357页。]1993年9月16日,他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又提到:富裕起来财富怎样分配,这是个“大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邓小平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指明解决问题的时机和原则。时机就是“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原则就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57页。]

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新挑战,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方面,还表现在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格局不断分化、思想日趋多元化,如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邓小平深刻提出:“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页。]比如说,如何不断坚持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如何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进一步扩大民主、推动有序政治参与等等,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实际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坚持思想基本原则,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今天看来,邓小平当时所思考的关于中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上述新挑战,现在都成为我们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再次表明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