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义明
三、邓小平晚年思考所体现出的思想方法和品格风范
邓小平晚年的上述这些思考,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这些思考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方法和崇高品格风范,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邓小平的晚年思考体现了他战略性、宏观性的思维特点。
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他思考问题都善于从大处着眼,他的晚年思考也是如此。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要建立坚强的领导集体等等,邓小平晚年思考的这些问题,都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即使是考虑经济发展问题,邓小平的思考也不是事务主义的,而是带有鲜明的战略性和宏观性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从政治角度讲,实际上就是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讲。比如开发浦东、抢抓机遇上台阶等,都是事关我们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都是大的宏观发展战略,而不是微观的小问题。
(二)邓小平的晚年思考体现了他辩证性的思维方法。
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就有一句得到毛泽东赏识的名言:一切照辩证法办事。他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直延续到晚年。在1989年政治动乱发生后,一个重大问题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即对这次事件怎么看?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怎么看?今后怎么办?邓小平认为,对这些问题要辩证地看。政治动乱本身是一个不好的事,但如果我们冷静考虑、善于总结,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可以“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好,甚至于更快,使我们的失误纠正得更快,使我们的长处发扬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4页。]。邓小平实际上是主张反对两个片面性,既不能因为发生政治动乱而全盘否定我们“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能因为发生政治动乱而忽视解决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看待,认真总结,“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8页。],“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辩证性的思维方法。
(三)邓小平的晚年思考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
支持果断平息动乱、在动乱平息之后强调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不动摇、主张建立新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些都是邓小平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战略决断。他在酝酿退休期间曾表示,退休之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3页。],仍然“关注我们党的事业,关注国家的事业,关注军队的前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5页。]。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退出领导岗位,但对中国发展的紧迫心情他比谁都强烈。他反复强调要抢抓机遇上台阶,害怕丧失机遇,就体现了这一点。在1992年春,他更是以88岁高龄到南方视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3页。]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四)邓小平的晚年思考体现了他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
邓小平晚年坦荡无私的胸襟和情怀,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己退休问题的看法和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支持上。邓小平之所以下定决心退休,用他自己的话说,并不是因为谦虚或者别的什么,主要是大局的问题,是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因此,他多次说过,他最后的作用是带头退休。在退休之后,他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并且多次公开表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做得是好的,是可以信任的。1993年9月16日,在同弟弟邓垦的谈话中,他还集中谈了对自己退休问题的看法。他说:“没有退休制度,我们的事业难以为继。长久下去,会背起一个大包袱,一堆老人。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活力没有了,战斗力没有了。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现在证明,我退休以后,江泽民他们搞得不错。我算是比较活泼的人,不走死路的人,但毕竟年龄到这个时候了,没有精力搞了。我在旁边看到成功,在旁边鼓掌,不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嘛!要创造一种风气,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国家逐步兴旺起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这些话语朴实无华,言辞恳切,每每读来,犹在耳边;掩卷思之,一个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的可敬可亲的形象立现眼前,令人感佩不已!
(原载《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5月版)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