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凌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作为一支生力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青年群体和开展青年工作,并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关于做好青年工作的思想方法。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时刻关心青年人的成长。1990年3月23日,江泽民在同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座谈时,发表了《青年人,一要爱二要严》的讲话,正式提出他对开展青年工作既爱又严的思想方法。他对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的一系列经验总结,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对如何做好和加强对青年这一重要群体工作的新探索,同时也体现了江泽民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的一系列思考和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江泽民思想中对青年“爱”的思想方法
江泽民指出,对青年人,第一要爱,这个爱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江泽民对当代青年群体的总体特征作出客观科学判断和分析,实事求是,明确指出当代青年主流是好的,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
1989年历经政治风波后,由于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刻的了解,国内外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社会上对于青年群体的认识和定位出现了偏差。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从国门一拥而入,经历改革开放的重大变化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缺乏正确甄别各种文化的良莠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消极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而对社会产生了一定消极作用。因此,人们对青年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多数持不理解的态度,社会对青年人的期望与评价逐渐降低。如何正确看待青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引导青年群体向健康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成为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江泽民在对当代青年群体进行客观的分析后,呼吁社会要正确对待青年人,要相信青年人。他认为,青年人涉世不深,容易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受到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之所以在青年群体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党的工作做得不够全面细致,放松了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的教育,因此,“发生这些问题,主要责任不在青年身上,而在我们党工作上的失误”。[ 参见《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他指出,“我们年轻一代的心是纯洁的,主流是好的。青年中有一大批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他们代表了当代青年的主流”[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江泽民总书记关怀青年一代纪事》,《人民日报》1998年5月4日。],“广大青年学生有爱国心和正义感”[ 《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对青年,我们一向是既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又严格要求,积极引导”[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江泽民既充分表达了党对当代青年给予充分肯定和信任的态度,而且充分地否定了社会近年来对青年的不良评价,使全社会更加注重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当代青年这一重要社会群体。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的关注与关爱,共同探索如何科学引导青年群体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为青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江泽民还认为,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对青年人的影响,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江泽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青少年是我们的希望。这一厚望,来自于他长期以来对青年群体的观察和关注。
“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 《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33页。]“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48页。]青年的成长与党的成长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建设祖国未来的希望。在革命年代,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为革命事业洒热血,建设时期,更有一批进步青年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全部的青春。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同样对青年人寄予深切厚望,希望青年人作为承担未来的主力军,更好地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正如江泽民借用毛泽东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第235页。]党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没有改变,党和国家对青年人始终充满着殷切的希望。党的事业任重道远,全部的希望也都寄托在青年人的身上。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年,江泽民多次接见各界青年代表,与他们保持通信联系,多次深入多所高校与学生们展开亲切座谈,听取学生们的反映,满腔热情地为学生们指点迷津,解答疑惑。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48页。]江泽民对青年人寄予厚望,也是他对青年发自内心的关爱。他常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比喻来形容他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1999年,他在观看了《青春之歌》文艺晚会后,激动地对参加演出的青年演员说:“你们的歌声和朗诵,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春万岁!”[ 《首都举行“青春之歌”大型文艺晚会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出席》,《人民日报》1999年5月5日。]
第三,江泽民对青年人要“爱”的另一个体现是时时为青年人考虑,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出一系列保护青少年的思想和措施。
江泽民经常在各种场合下强调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他认为,社会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对青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出现社会动乱,一切都无从谈起。”[ 《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第5页。]为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支持青年的良好氛围。
江泽民还十分重视青年们的身心健康,号召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否,影响到青年人能否适应社会交往,以及能否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给青年人也同时带来了一些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比如文化植入的压力、价值冲突的压力、生活事变的压力等。身处价值观多元化时代的青年人,面对金钱、正义、公平、爱情、社会责任等问题往往难以正确衡量和区分,他们在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的身心问题,亟待关注。江泽民通过长期观察,清楚地认识到当代青年中存在的心里弱点,他在多个场合中指出,青年人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经受的人生锻炼不多,在顺利时容易自我满足,受一点挫折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不利于自己的进步。针对这种情况,他认为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青年人,要学会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坚忍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是不气馁悲观”[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要看到青年的优点,满腔热情地支持青年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要客观地看待青年身上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加强教育和引导。
此外,江泽民十分关注新的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青年人的影响。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保护青少年。他指出:“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网上一些迷信、色情、暴力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因此要对此高度警惕和注意,切实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搞好对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
第四,江泽民提出对青年的“爱”是从长远出发,既是作为党的领导人对国家未来的关爱,也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但绝对不是溺爱。
作为党的领导人,江泽民认为要从永葆中华民族生机与活力的高度,从确保我们祖国长治久安的高度,热情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第334页。]青年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江泽民在多种场合下为多个青年团体题词,以此来表达对青年人的关爱,1994年,江泽民为“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题词:“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第300页。]题词中不仅对当代青年提出要求,而且在字里行间透出了江泽民对青年人的深切关爱,这种关爱更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祖国未来的关爱。
江泽民在青年时代就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先锋,为当代青年作出了表率。同时,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青年人的这种关爱,绝不是溺爱。他认为当前青年大多都是没有经历过考验的,缺乏社会历练,只是一味的溺爱,不利于青年的成长。因此他对青年关心的同时,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他从长远考虑,鼓励青年人参加社会实践,希望青年人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事业,增长经验,不要把青年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再比如他时刻提醒青年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畏惧劳苦,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最终只能虚度年华。”[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总之,不论在任何时期,他给予青年人的这份深深热爱,也是对青年人“严”的情感基础。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