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义明
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 明确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 的方针
(一)扩大国内需求战略方针的确立,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来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上由长期的卖方市场转为初步形成买方市场。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如果没有有效需求、没有消费,生产就实现不了,因而就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于是,扩大内需的问题凸现了出来。
从国际上来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全球化趋势,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如此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酝酿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将立足点放在国内,以应对国际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
(二)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被正式提出并逐步确立为一项战略方针。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1998年危机进一步加深。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主要是出口和利用外资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面对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加深,199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应对危机的指导方针和若干重大政策措施,强调要“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现有公开的文献看,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将“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政策提出来。
1998年2月25日至2月26日,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会上讲话指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我们国内的经济工作,以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他强调“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03页。]据笔者所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在正式讲话中使用“扩大内需”的概念。随后,1998年3月24日,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面对1998年经济发展开局的严峻形势,“要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潜力”[《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可见,扩大内需最早是在1998年2、3月间中央正式提出来的,而这一政策措施的酝酿其实更早。1997年12月24日,江泽民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说:“我国有12亿多人口的广阔市场,回旋余地很大。我们要注意开发农村市场。要把吸引外资、开展对外贸易和调整经济结构同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扩大我们的回旋空间是很重要的。”[《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93页。]这表明,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日益加深,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将目光重点投向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上。朱镕基在1998年3月24日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明确讲到:扩大国内需求的精神和措施“已讲过多次,并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就陆续作过部署”[《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71页。]。
内需是相对于外需来讲的,作为一项政策措施,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说外需不重要。事实上,1997年底至1998年初,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论述扩大内需时,也往往是同外需联系起来一同讲的。当然,在亚洲金融危机日益加深、我国经济的外部需求不断萎缩的情况下,突出强调扩大内需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经过一年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实践,到1998年底,扩大内需逐渐被明确为一项战略方针。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又指出:“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29页。]这表明党中央对扩大内需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深化了。此后,从1998年至2002年,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来加以强调。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三)江泽民对确立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三个方面的深刻考虑。
1、立足国内市场,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同时,开始深入思考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江泽民在1998年初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之上,必须要有自己强大的基础产业,否则经不起困难和风险的冲击。”[《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102页。]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很重,既然是大国,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不能依靠别人,事实上也靠不了别人。因此,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事实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大国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内需为主的”[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15页。]。
2、作为发展中大国,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我们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大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空间很广阔,各方面的需求潜力也非常巨大。这为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如此,1998年后,江泽民在不同场合反复指出:“中国有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2页。],“国内市场广阔,这是我国最大的优势”[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他强调要充分运用好这一优势,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真正放到国内。无论是着眼于克服经济暂时困难,还是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都有必要也有条件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432页。]。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和思考是: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如何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同时又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我们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是: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这是主动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1998年12月7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立足国内,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有利于扩展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15页。]1999年6月9日,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具有需求潜力十分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并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451页。]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增强我国经济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一着。
(四)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及其丰富的政策内涵。
现在人们往往一提扩大内需,就将它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片面的。扩大内需是一项大的建设方针,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内涵。财政政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措施,并不是扩大内需方针下所必然要采取的一项措施。1999年3月5日,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78页。]
为了准确、全面地理解扩大内需方针的内涵,首先要弄清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2000年11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质上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主题。”[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559页。]换句话说,扩大内需方针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样,我们对扩大内需方针的理解视野就更加开阔了。作为一项具体政策,扩大内需要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而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则包含了更丰富的政策内容。比如说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中西部开发步伐、启动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市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容。概括起来说,扩大内需方针的精神实质和政策内涵就是:立足国内市场,着眼和着力于解决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98年后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深化。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全党要继续做好这篇大文章。”[《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533页。]这就把扩大内需方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说明其政策内涵是面向实际的开放体系,在实践中仍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
![]() |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