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义明
三、新世纪新阶段: 坚持并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2002年12月9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1998年,中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坚持并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的方针。”[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一)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针提出了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从国内来说,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同时,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步的任务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国际上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经济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开始变得更为直接和深入。
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在2006年10月11日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贸易顺差过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强调要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在保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同时,要大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0页。]2006年12月5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趋势来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一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二是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他提出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在讲话中,胡锦涛针对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情况指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既表明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和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但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5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9日。];提出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强调“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突出矛盾和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政策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和重要方面,体现了扩大内需方针的本质要求,因而是在实践中对扩大内需方针的完善和丰富。
(二)从总体上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三个方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方针。
首先,在深化对扩大内需方针的认识方面,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作为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大,这是我们的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发挥好这个优势”[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2月9日。];突出强调“在国际市场不断波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意义,处理好外需和内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5页。],提出要“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5日。]。
其次,在充实扩大内需方针的政策内容方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突出矛盾,党中央着重强调要调整结构。从胡锦涛、温家宝的一些讲话以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强调调整结构不单指狭义上的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是指广义上的结构调整。综合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努力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比例;2、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3、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消费;4、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5、统筹区域发展、调整地区结构,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6、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加大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
再次,在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方面,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应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454页。];强调“扩大内需最终要靠激发企业和群众积极性”,要“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8日。];强调在落实各项宏观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3日。]。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迅速蔓延。为克服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党中央提出“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8日。];提出要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有这些,都是对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完善和丰富,也是我们应对当前仍在肆虐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上通过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立足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方针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四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坚持自力更生、立足于国内、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思想是明确和一贯的。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必然要求。3、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发展中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完善了扩大内需的方针。4、扩大内需不仅是一项具体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一项经济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作为一项战略方针,扩大内需包含丰富的政策内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
(原载《党的文献》2009年第4期)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