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戚义明

2014年05月04日14: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现在,扩大内需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了。扩大内需是怎么提出来的?为什么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它有哪些丰富的政策内涵?其精神实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加以考察。

一、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封锁孤立的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并提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如1958年12月9日,毛泽东在起草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时写道:“对外贸易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帮助民族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经济。”“对外贸易只能起辅助作用,主要靠国内市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41页。]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也说:“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在我国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呢?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对这个回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这一点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开始摆脱瘫痪、半瘫痪状态。但同时,出于要把“文化大革命”中的损失弥补回来、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良好愿望,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现象。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没有周密考虑国情和国力,试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洋冒进”。当时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各部委分别派团出国参观访问。这对于我们开阔眼界、实施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一部分同志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向,即认为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我们似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一些部门和行业将发展计划建立在巨大规模的引进上,甚至把所需资金寄托在借取外债上。

对这种做法,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是不赞成的。1980年4月29日,邓小平在接受卢森堡电视台采访时明确指出:“完全依靠外国资金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基本原则。就是立足于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特点,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页。]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当然,主要靠自力更生。”[《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我们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方针。”[《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408页。] 1978年7月至9月,国务院务虚会议召开,专门研究如何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针对部分同志一味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倾向,李先念指出:“引进专利,必要,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买一个四个现代化,这叫什么路线?”“首要的一条,还得自己干。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太低也不行。”“否则,是买四个现代化,而不是自己建设现代化,这是方向性的问题。”[《李先念传(1949—1992)》(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3—1064页。]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看来,之所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由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由此,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强调我们与“亚洲四小龙”之间的不同。比如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过去,一些比较小的工资很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有些发达的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了它们,它们的廉价产品在一定时期的国际市场上也比较容易钻空子。资本家把高额利润分一点给这些地方的劳动者,劳动者的生活就显得改善很快了。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1978年12月10日,陈云在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我们“不能同南朝鲜、台湾比,它们是美国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业,我们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陈云文选》第3卷,第237页。]。1980年12月16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陈云文选》第3卷,第281页。]也就是说,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当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强调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是要否定对外开放。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搞建设又不能不立足国内、坚持自力更生。因此,邓小平等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搞对外开放就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我们不能将自力更生与改革开放人为地对立起来。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这两者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与强调自力更生相联系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强调坚持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思想。比如,早在1975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新闻代表团时指出:“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一定会发展,但中国情况同别国不同。”“我国国内市场大,首先要作很大努力满足国内需求。”[《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92页。]1981年3月24日,他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交往,但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如果占人口80%的农村不发达,没有购买力,那样,哪会有国内市场?”[《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24页。]1989年3月7日,陈云同对外经贸部负责人谈话时也明确指出:“中国发展经济,主要还是靠国内市场。”[《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20页。]在邓小平、陈云看来,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大,这决定了我们发展经济必须立足国内、首先满足国内需求,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发展对外贸易。我们不能像“亚洲四小龙”那样过分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搞“两头在外”(即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我们的发展需要国际市场但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而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当然,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

第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强调发展立足国内市场方面的立场是明确的,但那时我们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开拓国际市场上。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还很少,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来加速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当时经济规模还很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从国内市场挤出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加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换取外汇,以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加快我国的发展速度。

第二,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方面认识到“中国这个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这个市场还有待开发”,“随着中国摆脱贫困,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力才会真正发挥出来”,“我们越发展,市场越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912、1082、1139页。]在当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短缺经济、市场容量还不大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开拓国内市场的重点放在怎样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上。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这两个社会经济层面,我们更侧重于强调生产和供给这一面。这是与当时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理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消费的程度和方式。在总体上我国还处于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一般来讲,商品生产出来,只要花色、品种、质量没有问题,就会有销路、有市场。因此当时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就同步发展了消费,这就是邓小平所说“我们越发展,市场越大”的含义。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有效需求不足这个问题的凸现,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但是无论如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立足自力更生、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这一点上,立场和思想是明确和一贯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