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内涵的历史嬗变及其当前先进性的属性要求

樊宪雷

2014年05月04日15: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重视工人阶级内部结构日益复杂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不同利益群体。

一方面,大批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非公有制企业工人和新兴产业工人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扩大了工人阶级的范畴。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内部也因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不同,差异不断扩大,既有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也有经营管理人员;既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产业工人;既有科技研发人员,也有经营销售人员。

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企业家阶层、管理者阶层、公务员阶层、普通工人阶层、低收入阶层的分化。其经济社会地位差距也明显加大。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一,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一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营不好或自身的原因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阶级在不同产业的比重也有较大变化。据统计,当前,我国第一产业工人占1.7%,第二产业工人占46.6%,第三产业工人占51.7%。在企业性质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工人的比重也大于公有制企业工人的比重,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工人占42.3%,公有制企业工人占29.9%,事业单位工人占12.2%,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占5.9%,其他单位占9.7%。

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以及相互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工人阶级队伍自身团结统一的经济基础出现新的矛盾,利益关系多样化,甚至出现个别相互排斥的现象。同时,工人阶级自身团结统一的政治要求也由单一变为多样,政策整合的任务加剧。全国总工会2007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二元结构,即总体上由城镇工人和农民工两大部分组成,这种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工人队伍内部结构上的具体反映。在城镇工人队伍内部,也存在着基于利益实现程度不同导致的群体分化和多元化倾向。企业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经营管理层和普通工人迥异,正规就业工人和非正规就业工人有别。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队伍内部的群体分化还存在加剧的可能,利益冲突也将进一步凸显。

客观来看,这种内部构成的分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的本质。但若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损害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进而影响党的阶级基础。

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成上升趋势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人阶级文化素养的快速提高与知识分子的加入有关;那么,当前其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地是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新兴经济部门的出现和一二产业中知识技术含量的增加,都对工人阶级的文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工人意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靠知识、靠本领、靠素质。努力获得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广大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的迫切愿望。文化水平较高,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拥有先进技术、掌握先进管理经验的新型工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工人队伍年龄结构整体上呈年轻化发展,大批新生代农民工、青年学生等补充进工人阶级队伍,使其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同时,各级政府和一些企业也加强了对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虽明显提高,但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进一步凸显在国家各项建设中起主力军作用的工人阶级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仍远低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还很薄弱。例如,目前我国15~64岁年龄组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8年,农民工群体为10.43年,而美国早在1992年这一比例就已达18.04年。另一方面,职工队伍中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低,在全部企业工人中,没有技术等级的工人占74.1%,而德国早在1980年非技术人员的比重就已降至21.5%。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工人阶级加速实现知识化、技术化的任务尤显紧迫和严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