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宪雷
由打工者向产业工人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民工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进程中,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不仅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扩大了工人阶级的群众基础,也丰富和扩充了工人阶级的内涵。
一方面,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亿,比上年增加1.9%。按照这一增长速度计算,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人数已超过2.35亿。且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城镇工人,特别是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一线工人基本上都是农民工。
另一方面,进入新时期以来,农民工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特征。随着农民工年轻化趋势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要力量,已占农民工总数的60%。与上世纪80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生活压力也大为减轻,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并对文化精神生活、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都有更高的需求,渴望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其吃苦忍耐精神欠缺;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又差距明显。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新情况,也使其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更快,与企业的持续、稳定用工要求产生冲突,难以长久扎根。新生代农民工摆脱了生存的压力,寻找工作的自由度加大,再加上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因而就业的流动性增加,易出现盲目择业、轻易辞职的现象。农民工流动性增强,就其自身原因是目标不明确,总在实现自身价值、外出历练学习、改变农民身份等多重追求之间游移不定。这也就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迁徙,易形成民工潮和用工荒,对于企业和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多有不利。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与各种制度限制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农村,但心在城市,他们疏远了家乡,却很难在城市生活,更难以融入城市。其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尽管国家政策规定容许有合法住所、有稳定就业或收入来源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但从各地的实践看,许多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停留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农民工变市民的门槛依然很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就无法享受城市人口的各种保障待遇。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交际圈也较为狭窄,心理上和情感上易与城市市民形成隔阂。
再有,收入增长缓慢和过度消费的矛盾。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比,农民工、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仍然较低、增长缓慢。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在缺乏科学的消费指导情况下,也易出现盲目消费、透支消费的情况,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逐步规定了农民工暂住证、务工证、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的解决办法,废除了一些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解决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问题,并将之作为工作重点。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工“由技能匮乏向又红又专转变、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转变、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转变、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转变”,不失为值得借鉴的经验。
职工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
作为时代精神的引领者,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总体上呈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代表着意识形态的主流,引导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大多数职工的政治思想积极向上,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有着正确认识和坚定信仰。工人中的党员人数达到19.1%,积极要求入党的工人比例达到59.7%。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94.2%的工人认为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其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格,仍是工人价值取向的主流,多数工人能够正确对待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再者,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能得到工人的广泛认同,作为自己行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
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队伍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思想信仰、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治意识淡化、信仰缺失的现象亦不容忽视。
一是,工人阶级内部因为不同利益阶层的分化,易使其思想观念出现差异,特别是一线产业工人,因现实的生活压力和各种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其更加重视生活状况和劳动权益的改善,而理想追求趋于弱化。63.9%的工人把舒适安定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工作以及赚更多的钱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只有10.7%的工人把为社会作贡献当作自己的理想。
二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有模糊趋势,政治意识比以前有所淡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原来单一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被打破,人们的思想信仰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宗教信仰呈上升趋势。
三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也受到冲击,出现下滑现象。调查显示,24.1%的工人认为人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了。另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离不开工人阶级的参与和引导。因此,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以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素质水平,弘扬中国工人伟大品格。
(原载《瞭望》2011年第16期)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