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党的阶级基础:我国工人阶级内涵的历史嬗变及其当前先进性的属性要求

樊宪雷

2014年05月04日15: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工人阶级自从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始终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充分展现了先进生产力代表者的形象,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党和国家的阶级基础。

201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国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早在1993年中国工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就代表党中央在祝词中强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的阶级,不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不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不愧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强调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作为根本方针,而且越是在重大历史关头,越是强调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更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在人数、素质、构成、分布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工人阶级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

与改革开放前的工人阶级构成相比,知识分子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且其作用更加突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和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一大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更加多样,既有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者,也有科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既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有社会活动的领导者;且许多人员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

基于这种变化,2003年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工人阶级界定为“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由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种机关事业单位的全体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统一整体”。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据统计,2002年我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为2.07亿,到2006年达2.7亿,年均递增6.9%。照此计算,当前我国工人的总数已达3.7亿。工人阶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职工队伍的壮大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结构构成、政治经济地位、价值取向、思想素养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

30多年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快速提升,不仅知识分子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原来的产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工人阶级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日益提高,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脑力劳动者不断增加,体力劳动者不断减少,这是工人阶级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的表现,说明工人阶级始终走在时代要求的前列,不断深化其先进性内涵。对于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和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在各自岗位上展现主人风采、焕发劳动激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镌刻了人民伟大、劳动神圣的无尚荣光。”

我国工人阶级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先进性,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于其不断融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不谋私利,敢于牺牲,不僵化、不闭锁,创新发展,保持一种自我更新能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