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山西归侨中的四名红色特工

(山西)林卫国

2014年05月08日15:5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越南归侨张子思

张子思,女,原名岑秀霞,祖籍广东省南海县,1930 年9 月生于越南南部一个叫芹苴的地方。父亲是店员,母亲柳氏是越南女子,所以她有二分之一的越南血统。

父亲后来独立经营生意,事业有了发展。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身上还不乏民主思想,在家关爱孩子,从不打骂,在外乐善好施,热心华侨公益事业。担任当地华侨学校校董的他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他的名字至今镌刻在华侨学校的纪念碑上。张子思出生不久父母又生一女。一到学龄慈爱的父亲就送她们到华侨学校上学。尽管当时还有大量的越南文学校和法文学校,但他还是坚持把孩子送进华侨学校接受中华文化教育。他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希望孩子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内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因战乱流亡到越南,多数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带来大量祖国抗战的信息及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思想,对年轻学子影响很大。张子思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接触到国内流行的“战时读本”,幼小的心灵渐渐地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在开展文娱活动时,大家学唱《铁血歌》等抗战歌曲,个个充满了不怕牺牲御敌守土的壮志豪情;在参加童子军露营或军事演习中,学生的意志、体能都得到实践和锻炼。特别是校长陈谷吾经常给学生介绍国内的情况,对大家的影响很大。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中国平民百姓的苦难,抗日军队的英勇……方方面面都让大家感到震撼和感染。

小学毕业后,张子思转到堤岸上初中。堤岸是西贡市(今胡志明市)最大的华人聚居区,素有越南的“小上海”“小香港”之称。几年前,张子思的哥哥就移居到此。她就住在哥哥家里。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她感到温馨惬意。可是没想到只上了一年,日军的铁蹄就践踏到越南土地,她只好返回芹苴,拜一位华侨老知识分子为师学习古文和代数。其间还在一所由广肇帮创办的华侨小学教了半年书。

1947 年,张子思进堤岸南侨中学念高一,班级人数不多,只有十几个学生,以潮州人为主。校长王贯一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思想进步开明,顺应时代潮流;而且,在校老师有的是“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的党员干部。因而整个学校的校风也积极向上,民主自由。在地下党员的领导下,进步师生组织读书会,半秘密半公开地研读毛主席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业余剧社公开上演《白毛女》《升官图》;师生积极进行募捐活动,自制糕点饼子义卖,筹措款项支持祖国解放战争;甚至走上街头参加轰轰烈烈的反内战反饥饿游行。她每参加一次活动,思想就受到一次教育,灵魂就受到一次洗礼。她的革命理想和目标也就日渐明晰。

堤岸南侨中学的“赤化”倾向为当局所不容,终于在1948 年8 月被法国殖民主义者封闭。当时张子思和同学正准备上高三且交了学费,只好自己承担损失,转学到另一所华侨学校———义安中学,继续高三学业。该校情况要复杂一些,但进步学生仍悄悄组织读书小组阅读进步书籍。师生的活动经常会受到干扰和限制,有时还会被“请”到警察局去询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分子?你知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分子?”有时还威胁要将被传讯的学生驱逐出境,阴阳怪气地说:“你想坐飞机(回去)还是想坐轮船(回去)?”张子思遇到警察询问时总是装聋作哑,一问三不知。警察无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

张子思和一些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进步行为,引起我地下党的关注。有一天,一个语文老师对她说:“我看你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我介绍你认识一个人,他会给你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通过这位老师的介绍,她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同学认识了在一所福建人创办的学校里任教的男教师王琴。

后来张子思才知道,王琴老师是中共地下党的小组长,负责考察、物色和培养进步青年,为将来新中国建设输送人才。从此,她和进步同学就和王琴老师频繁交往,在他指导下阅读革命书籍资料,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国际国内形势,并协助他从事联络工作。1949年,王琴老师奉命离开越南到国内解放区工作。分别时,王琴老师指示张子思:“你找个教书的工作,先安顿下来,日后再回国服务。”根据王琴老师的指示,她在堤岸附近的一所小学谋了个教职,教小学一二年级。同时寻找机会准备回国。

因任务紧急走得匆忙,王琴未将张子思等发展为正式的共产党员。但这段历史后来因王琴健在给予证明,并得到党组织的认可,成为张子思在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依据。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使海外侨胞欢欣鼓舞,华侨青年迅速掀起回国读书和回国服务的热潮。张子思熟悉的许多同学都纷纷离开越南返回中国。张子思内心焦急,和初恋的男友商量后,决定放弃教书职位立即回国。

1950 年3 月,张子思离开南越,只身从西贡乘飞机经香港回国。抵达广州后受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下榻广州华侨招待所。她按上级要求写了自传上交。4 月3 日即参加培训班受训。通过深入学习《为人民服务》等毛主席著作,端正思想认识,明确从事革命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她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并光荣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张子思的男友于1950 年5 月回国后,通过她的叔叔找到了她。他也参加了培训。6 月受组织派遣重新回越南工作,而张子思原来根据组织安排也要派往国外,后因形势变化就留在国内工作。男友是乘火车经香港去越南的。分手时她到广州火车站送行。彼此恋恋不舍,但为了革命理想,只好将个人感情放在一边。

从此天各一方,无缘会面。训练班结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联络部广州联络处工作。1952年底,调回北京,进入中央军委联络部工作。1955 年,张子思转业到阳泉矿务局。在阳泉,她和同事黄燕民结为伉俪。黄是河北人,与她一起从军委联络部转业。两人从相知到相爱,共同度过44 年风雨人生(黄1999 年在太原病逝)。

在工作岗位上,张子思不计得失,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张子思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回国后,她多次向单位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尽管她的工作表现无可挑剔,但总是无果而终。这种遭遇,同许多归侨是大同小异的。1965 年,在阳泉工作10 年后,调到山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察局,从事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和滋润了广大归侨的心田。1983 年,党组织的大门终于对她打开,经过多年奋斗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追求革命理想的进程又前进了一步。

1987 年,张子思解决离休问题,其工龄从1948 年算起。回忆起自己前半生的奋斗历程,她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千里迢迢图报国,万丝情愫赤子心。”她说:“我想许多归侨都跟我有同样情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