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十章 云霞满天

2014年05月14日14: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同病魔搏斗的日子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陈云毕竟是高龄老人了,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慢慢地衰退,特别是心脏病逐渐加重,需要不断地调整各种治疗药物的剂量与服用方法。加之,肺部反复感染发炎,需用抗菌素治疗,住进医院治病的次数也增加了。

有一次,他因患肺炎住在医院里,进行静脉输注抗菌素治疗。由于肺炎引起发高烧,全身不适,严重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来,加之生活环境的改变,晚上睡不好觉,使得他感到很恼火。陈云把医生叫到眼前,生气地说:“你们为什么给我吃假安眠药?”医生回答,说:“我们给您服的都是真安眠药。”他说:“不对,你们就是弄虚作假,搞缺斤短两。”还说,“我跟你们说过多次,长征时期大家的经验是睡觉第一,吃饭第二,你们为什么不听?”

医生们感到老人家患肺炎,晚上没有睡好觉,心里不高兴而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过了良久,陈云身边一位叫张佐良的保健医生站了出来,鼓起勇气说:“首长,您这一次的肺炎比较重,气管里的痰液又多又稠,不容易排出来。所以,晚上睡前不能吃太多的安眠药,否则睡得太沉会抑制咳嗽反射,痰液不容易排出来,肺部炎症的消退也慢。”

张佐良见陈云听自己说话时没有生气,又大着胆子说:“您常跟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您教导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要为实’……”陈云没有等张佐良说完,打断了他的话,说:“不对,你说错了,不是‘要为实’,是‘只唯实’。”

这时,张佐良看到陈云的情绪松弛了一点,脸上似乎有了一点笑容,便再次解释:“您以前说‘睡觉第一,吃饭第二’是对的。不过,现在您患肺炎,为了您早日康复,能不能改一下说法?把它改成‘咳嗽排痰第一,睡眠第二’,这样行不行?”陈云听后没有表态,也没有不高兴,医护人员便告退,离开了他的房间。

随后,一连几天,医护人员给陈云减少了安眠药剂量,睡眠稍微差了一些,而咳嗽就容易多了,这对他后来的康复很有好处。

陈云离休后很少公开露面。只是每年春节前夕,和邓小平一起在上海“亮相”——这几乎成了“惯例”。

邓小平是从1988年起在上海过春节的。此后,每年春节,邓小平总在上海露面,接见上海市党政领导。那几年,陈云也每年春节来上海。这样,每年春节之际,人们必定可以从电视屏幕上见到这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1993年1月20日上午,上海市党政领导看望了正在上海的陈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首先代表上海人民向陈云拜年,祝陈云同志新春愉快、健康长寿!陈云满面春风地说:谢谢!

吴邦国向陈云介绍了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进展情况。他说:“上海的形势是好的,1992年我们着重抓了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经济速度是近年来少有的,但我们基本上做到产品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上海的基本建设和信贷规模都没有突破国家下达的指标。”陈云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你们按照江泽民同志讲的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是对的,你们的工作是干得很好的。你们给我拜了年,我也向你们拜年,同时向上海人民拜年。”

吴邦国说:“这是陈云同志对我们的鼓励。”这时,陈云问:“新华社记者来了没有?”

新华社记者答:“来了。”陈云说:“请你们报道的时候带一笔,我乘这个机会向解放军全体官兵拜年!向全国人民拜年!”

1994年1月30日,洪学智上将在上海看望了陈云。陈云说:“我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满怀信心,坚信一定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陈云还专门和洪学智谈了要组织撰写四野战史和抓紧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问题。

这年春节,邓小平和陈云在上海过节的镜头在荧屏上播映之后,人们对这两位老革命家的身体状况加以比较,看到出现在屏幕上的邓小平,比往日消瘦了许多,陈云却大不相同,坐在沙发上谈笑风生,不断地打着手势……

这年2月9日,吴邦国和时任上海市市长黄菊等,向正在上海的陈云拜年。陈云高兴地接待了上海同志,并同大家进行了亲切交谈。

吴邦国向陈云汇报了1993年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1994年工作的打算。陈云听了很满意。他说,上海工作是做得好的,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

陈云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首先要维护和加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中央决定从今年起实行分税制,使中央逐步集中必要的财力。上海和全国其他各地都表示赞成,说明大家是顾全大局的,我很高兴。”“从全国来看,当前经济工作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同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陈云强调,现在的中央领导班子是坚强的、有能力的,工作是做得不错的。全国上下都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把中国经济搞上去是大有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大有前途的!

4月初,陈云在上海从新闻联播里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他要身边工作人员立即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钱,捐助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这笔钱落实到河南省卢氏县汤河乡和朱阳关乡的16名失学儿童身上。后来,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了这16名小学生写给他的信。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让儿童失学,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年5月13日从上海回到北京后,陈云的心情一直很好。正当他像往年那样在消除旅途疲劳的过程中,5月25日下午,医务人员观察到他左肺有轻度的炎症,建议住院治疗。陈云同医疗专家商量,说能不能在家里治疗。专家说,还是住院治疗好。他又问,住院期间每天新闻是否可以照常听。专家回答说“可以”。

当天晚上9点多钟,陈云因肺炎住进北京医院。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南海的那个家。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当身体的恢复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曾几次向专家提出什么时候能够回家这类问题。专家总是回答说,等您的身体完全恢复以后可以回家,但现在不行,因为家里没有这样的医疗条件。陈云也总是欣然表示同意。

陈云生前的工作人员回忆说:“陈云同志同疾病斗争的精神是很顽强的。他的头脑一直是清楚的。他的脑血管硬化很轻,脑萎缩的程度也很小。陈云同志始终依赖医务人员,你只要把必须采取的医疗措施的道理同他讲清楚,他都会高兴地接受,并密切配合治疗。”

不久,陈云在病床上听到中央号召为贫困地区捐赠衣服、被子的消息,他要工作人员告诉于若木马上去办。全家除捐赠了几十件衣服外,还特意以陈云的名义捐赠了一条崭新的丝棉被子和床单。他听了很高兴。当工作人员向他报告,捐赠的被子和床单已经送给了贵州遵义地区的一位前志愿军战士的家里,这时,他专门把于若木叫到病床前,亲自告诉她这个消息。

陈云常对工作人员说:“过去有句谚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是讽刺那种缺乏社会公德和同情心的自私自利的人的。我看应该把它改为‘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这是共产主义精神。”他还特意把这句话用大字写成了条幅。

陈云在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这也得益于听评弹。这次到北京医院,他同样没有忘记带上评弹磁带和老式放音机。病房走廊两旁都存放着用木盒装的评弹磁带,这些磁带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

在医院里,陈云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收听各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以及15分钟的国际新闻。他收听新闻非常认真,同看《人民日报》一样,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而且,他很用脑子记。他的记忆力之强也是十分惊人的。有时他听了重要新闻,就会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有时没有听清楚某条新闻,他会反复听好几遍录音,直到听清楚为止。如果仍然没有听清楚,就会问工作人员,而身边工作人员往往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听过后并没有记住,只好回答说查一查。

后来他的听力跟不上播音员播音的速度,于是陈云要工作人员每天把新闻稿借来讲给他听,但他听讲以前,自己仍然坚持先听一遍新闻录音。在他在住院的日子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听新闻,并要秘书每天给他讲讲国内外大事。有时白天因发烧昏睡,当晚上退烧清醒时,他也会把秘书找去讲讲当天新闻。他的子女说:“我们知道,作为职业革命家,他一刻也放不下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自始至终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关心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关心着香港回归的进程。”

5月,洪学智到医院看望陈云时,陈云又关切地问起撰写四野战史进展的情况。洪学智后来回忆说:“他老人家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日子里,仍然惦念着撰写战史的工作,我感动得流泪了。”

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负责同志提出,1995年6月13日是陈云同志90寿辰,是否再请示陈云同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同志的画册已经编好七八年了,因为他不同意出版自己的画册,就一直压在他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向陈云报告了这件事,他还是犹豫,说不急嘛,等等再说。过了几天,工作人员再去请示,他才勉强同意,说这次权力下放了,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定。于是,陈云画册的编辑工作很快重新开展起来。第二天,陈云又说,画册上的照片不要光有我一个人的,还要有毛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朱老总、小平同志他们,也要有群众。当听说这些都有,他才满意地点点头。

不久,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负责同志又提出准备再版《陈云文选》,因为第一版出版到现在已有10年时间,在这期间,陈云陆续有新的文稿问世,有关部门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没有收入文选的重要文稿。工作人员向他报告了这件事,陈云表示同意。

陈云很看重他的3卷文选,在病重期间,请工作人员把他的文选带去,他想再看看。当然,那时他已不能再看书中的文字了,但问一共有多少字。工作人员答复说有60多万字。他又问以前已印了多少册。于是告诉他,10年来,3卷文选加上其他单行本,大约印了近5000万册。他嘱咐工作人员把文选留在病房里。他答应文选再版后,编辑小组开始了增补和修订工作。

在病床上,陈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听一点需要增补的33篇文稿的内容。当他听到1935年写的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准备保持文字原貌收入文选时,他说,当时为了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他化名叫“廉臣”,并把红军写为“赤军”。当谈到准备把1994年春节他在上海的谈话《要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作为文选的最后一篇时,他马上表示同意,而且回忆起当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情景。

早在1982年编辑出版他的1949年至1956年文稿的时候,陈云特别嘱咐在后记中要说明,他在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包括他做的必要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并报请党中央批准的。在具体工作中,薄一波同志起了重要作用。他强调,大家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绝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

1995年1月19日,陈云在《陈云文选》再版补充文稿的送审本上用铅笔签下“陈云”两个字,成为他一生的绝笔。而“维护和加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也就成了他留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嘱托。签完字之后,嘱咐一定要送请中央审阅。

不久,中央审阅了补充文稿,表示完全同意,并相信3卷文选再版后,对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理论、政治水平将会起重要作用。陈云认真听完之后,欣慰地点点头,安静地休息了。

这年春节,邓小平和陈云都没有到上海,电视上也没有出现邓小平和陈云的镜头。人们以为,这大概是由于邓小平病了,不能上屏幕。谁也未想到陈云病重!谁也没有想到,1994年春节,陈云在屏幕上那谈笑风生的画面,成为他一生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春节,陈云当时的病情还比较稳定,精神也比较好。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分别来看望他,他们很了解陈云的习惯,几句问候话后,就谈起形势与工作,他听得很认真,也很高兴。江泽民告别时,陈云双手伸出大拇指说,谢谢你们,表示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信任和厚望。当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和不少老同志得知陈云精神不错,都想来看望时,陈云就要工作人员转达说,大家工作都很忙,泽民同志、李鹏同志都来看过了,可以代表大家了,其他同志就不要来了,谢谢大家的关心。

1995年4月10日清晨5点多,北京医院220病房的值班医务人员给陈云身边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首长有情况”。所有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医院。医生说,刚才首长的血压突然下降,现在已经采取措施,血压和心律开始趋于稳定,但还要密切观察。这时,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高度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点。

中午12点左右,薄一波办公室打来电话,说薄老很想陈云同志,准备马上到医院看望。12点45分,薄一波来到医院。薄一波习惯地走到陈云病床的右侧,陈云睁开眼睛望着他,头脑还很清醒,但不能讲话了。于是,当见到薄一波后,陈云就挥手示意,要薄一波到他的病床左侧来,以便好说话。陈云的右耳有些背,左耳听力好些。薄一波见他病成这样子,心情很沉重。

薄一波说:“陈云同志,大家都很想念你。”陈云像往常那样,仔细地听薄一波讲话,面部不时露出微笑。有些话他没有听清,便示意身边秘书再重复一遍。

薄一波示意自己不便久留,向陈云告别。陈云抬起头来,依依不舍地目送薄一波离开。

之后,陈云听了一会儿评弹,安静地休息了。离开时,薄一波见陈云神志异常清醒,担忧这是回光返照……

果然,不到下午两点钟,病情开始恶化,血压、脉律急剧下降,随即出现自律心律,血压曲线迅速变成一条起伏不大的直线。这时,医务人员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抢救。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得知陈云病危的消息,立即赶到医院。

14时04分,在同疾病顽强斗争了321天后,终因年事太高,又患多种疾病,各种脏器功能均已衰竭,这颗跳动了近一个世纪的心脏骤然停止了搏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