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东方军战略行动决策及两次入闽作战的意义和影响评析

吴明刚

2014年06月04日15: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东方军两次入闽战略行动的意图和效果是不同的,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东方军两次入闽,二者虽然具有必然联系,都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实行实行“兵分两路,两个拳头打人”,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以实现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但因入闽的历史背景和时机选择不同,作战的任务和对象也不同,其作战的意图和效果有重大差别,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东方军第一次入闽,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准备阶段,从1933年7月至9月;具体作战任务是“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创造百万铁的红军”,“把红旗插到福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攻击对象是十九路军和闽西北、闽北的国民党地方军阀武装。在历时3个月的作战中,彭德怀率领东方军,先是袭占归化(今明溪)、清流两县及宁化县泉上土堡,重创国民党军闽西军阀卢兴邦部;接着围攻朋口,重创十九路军第78师区寿年部,收复连城;尔后向闽北进军,逼近沙县、将乐、顺昌3县,解放了沙县夏茂、高桥等地。这一系列战斗胜利来之不易,都是东方军前线指挥部和中革军委“在往返电报中反复争论,甚至激烈斗争才取得的”〔9〕,是在彭德怀等指战员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英勇作战的成果。总的来看,东方军第一次入闽由于“左”倾错误的决策,既没有实现与中央军“协同配合”的预期战略目的,也“未能取得可能取得的最大胜利”,“打的大多是消耗战,未能机动自如地打击敌人”,但是“仍然打了很多胜仗,歼灭了大量敌人,打开了一些城镇,扩大了政治影响,扩充了红军,筹集了大量物质,部分地解决了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穿衣、吃盐等等困难”〔10〕。

东方军第二次入闽,则是在福建事变爆发后,即1934年1月,其作战任务主要是援助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消灭蒋介石入闽主力,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军五次“围剿”创造有利条件。1933年12月11日,为在军事上策应福建事变,彭德怀指挥东方军主力对由黎川县城出发南犯团村的国民党军迎头痛击,以猛打猛冲的战术,将敌人击溃,随即尾敌追击。团村战斗,开头虽然将敌人击溃,由于东方军孤军无援,终未能吃掉敌人这个师,对福建反蒋势力帮助不大。1934年1月3日,东方军离赣入闽,向沙县地域移动,相机协同红7军团占领沙县。25日,东方军攻占沙县县城,但为时已晚,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及其人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在内外交困中迅速失败,东方军第二次入闽的援救计划未能实现。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中央苏区东翼失去依托,福建苏区首当其冲,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由上可见,东方军两次入闽,从战略角度来看,由于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临时中央的“左”倾错误指导,都未能实现预期战略目标和意图,其中第一次没有达到与中央军协同作战目的,第二次出兵偏晚,坐失援救十九路军的良机。从作战效果来看,在彭德怀等东方军领导人的精心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并创造了有希望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有利时机和条件,可惜的是没有把握好、利用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