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磊 卞忆雯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伟大而曲折的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探索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给当时的党和革命运动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对其“二次革命论”理论进行解读,这对于后来在中国更好的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次革命论;陈独秀
中国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比起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更为广大,斗争的规模更为宏伟,社会的矛盾更为深刻。所谓国民大革命就是从1924年到1927年这一时期,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然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等各种原因,党内对革命路线总体的认识水平有限,最终导致出现以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给党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一、中共党内的理论认识水平与“二次革命论”的产生
大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对中国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党的纲领、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都是在对中国革命不断探索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四次大会的召开之后,以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认识。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与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宏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这表明当时共产党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已取得很大成果,但大革命时期党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对实战经验还是相对缺少,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的探索还是不能完全的适应实际革命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运用他所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分析中国革命,但也产生了巨大失误。其错误的最大之处和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二次革命论”思想的产生及应用,早在中共三大的时候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已经出现在党内的文件中:在陈独秀起草的中共三大宣言中明确地说:“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1〕1923年4月25日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提出了错误的理论公式“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后1923年11月陈独秀又发表了《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真有阶级觉悟”的是“少数中的极少数”,而“大多数还沉睡在宗法社会里,家族亲属地方观念”之中,在国民革命中“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2〕。由此他认为中国当时的革命应先由资产阶级取得民主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后,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等到国民革命完全成功后,国内产业勃兴,农业资本化,农业的无产阶级发达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再从资产阶级手中取得政权。
经过这两篇文章的发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右倾错误思想得到了系统阐发。分析其理论发现:“二次革命”的错误并不在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事实上,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必须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论”最根本的错误点是它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性质。当时党内的毛泽东、邓中夏等人虽然对“二次革命论”就已经有所怀疑,并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革命前途,但是大部分同志由于各种原因束缚在共产主义的思想之中,以及陈独秀本人当时其在党内地位,革命早期中共党内对这种错误思想并没有能够很好地纠正,最终结果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最终宣告失败。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