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亲民爱民的刘少奇

孟 红

2014年06月12日13: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是刘少奇一生勤政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心为民、甘做公仆,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勤务员;他深知,这些所谓的权力和官职是人民给的,它只能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他对于人民群众总是满腔热情,首先想到人民群众的方便问题,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利益幸福为重,彰显了一个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正确态度。

“把鸡蛋收下来,钱是要给的”

1940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大丰县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后,解放了盐城。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海安成立的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指挥部,于11月23日迁驻盐城文峰路文庙中(盐城老年大学旧址)。政委刘少奇为了深入群众,搞好农村调查研究工作,经与代总指挥陈毅商定,在中共盐城县委安排下,与有关部门的同志住进城郊西南6华里的永仓乡仓头庄。

“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1月25日,重建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成立,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刘少奇住在仓头庄中间李士琢家,他迎风雨、冒冰雪走村串户,深入农舍走访困难群众,与农救会干部开会商量,帮助困难户解决问题,深得群众赞扬。当时人们只知道他是新四军领导干部胡服,而不知他是刘少奇。在仓头庄农民黄凤恺家,住着永仓乡民运队长陈映培养的妇女积极分子王志云,看到刘少奇白天经常走访群众,夜晚在煤油灯下批阅文件写文章,熬到深更半夜才休息。因为劳累过度,又缺乏营养,40多岁的人脸上总是黄巴巴的,身体瘦弱还时常咳嗽。她想到胡首长是为打鬼子和帮助穷人解放而远离家乡闹革命吃辛受苦的,心里有些发酸,想对胡首长表示一点心意,并送去同志的关爱。

王志云家饲养两只黄母鸡,生的蛋家里舍不得吃,聚起来卖钱买油、盐、火柴等吃用。这回她把鸡蛋聚起来不卖了。

有一天下午,王志云把聚好的30只鸡蛋放在篮子里用毛巾盖上,拎进李士琢家,借向刘少奇汇报工作的机会,把鸡蛋送给他。

刘少奇笑眯眯地说:“志云同志,谢谢你的美意,鸡蛋我不能收。”

王志云问:“为什么?”

刘少奇说:“我这里一天三顿吃得饱饱的,比起你们的生活好多少倍了。再说,鸡子是你们农民的小银行,还请你把鸡蛋拎回去吧。”

经过一番推让,最后实在没办法,刘少奇说:“把鸡蛋收下来,钱是要给的。”说罢,就从口袋里掏出两张江淮票子(根据地银行发行的)交给王志云说:“情意我领了,但钱你要收下。俗话说‘瘦头财主穷大方’。我们共产党有了你们这些好心的农民群众的支持,何愁日本鬼子打不垮,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王志云心里想,世上哪有这样为老百姓办事的好领导。她再望望手里的票子,心情更加激动,她不由自主地“哇”一声哭起来了。站在一旁的陈映也止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你们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

1942年春夏,刘少奇奉命离开淮海区,千里迢迢来到了山东省东海县朱矾村一一五师师部,指导抗日工作。期间,为了减少敌人的注意,刘少奇一行脱下灰军装,换上了黄粗布衣服,在周围相隔几十里的大许、夏庄、东盘庄等地方轮流居住。刘少奇向山东分局县级以上干部作了关于全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报告,而且每天都要听取各级干部的汇报,找他们谈话和研究工作,极其忙碌。

有一次,住在夏庄时,因为房子小、部队多,刘少奇住在老百姓家的屋子里。那个屋子右边有一个厕所,靠窗口有一座石磨。房东经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吵得刘少奇睡不好觉。

身边工作人员为了不影响刘少奇的正常睡眠以利工作,想建议房东改换推磨时间。

但刘少奇却连连摆手表示不同意,并且幽默地说:“你们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

刘少奇总是这样首先想到群众的方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1942年,刘少奇一行于10月进入山西境内,到达八路军晋太岳军区所在地沁源县。

这时正值日本侵略军纠集了一万多兵力,对岳北地区进行疯狂扫荡,太岳军区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急。

于是,刘少奇一行在到达沁源的当天,便同太岳军区司令部一起紧急撤离,转移到安泽县。在安泽县停留期间,刘少奇听取了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和政委薄一波的工作汇报,并就太岳军区的下一步工作作了指示。根据当时的形势,陈赓等人建议刘少奇一行同军区司令部分开行动,脱离敌人的扫荡区,寻找时机早日奔赴延安。刘少奇同意了。

于是,太岳军区派出一支精干队伍执行护送刘少奇的任务。这支队伍由太岳三分区司令部解学恭率领,首先将刘少奇一行护送到沁源县东北端的涧崖底村住下。这里是沁源、平遥、沁县和武乡四县的交界处,离敌人据点较远,而且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地势险要,如果发生意外,便于隐蔽和躲藏。这个村子有一百来户人家,村里建有党支部,群众基础较好。因此,隐蔽在这里正应了“地利”和“人和”的客观条件了。

刘少奇在此住下后,除了同解学恭等商讨下一步行动方案以外,主要是研究敌占区的情况和当地的民情。他对沁源县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情况极为关注,他不顾长途行军劳累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利用一切机会调查了解情况,找地方干部和群众谈话,访贫问苦,考察民情,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一次,刘少奇从住处向外瞭望,看见对面山坡上,一个中年农民挑着一担水,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蹒跚地走着。只见他走得很慢,走得那样艰难,两条腿向里弯曲着,几乎每跨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

看到他那吃力的样子,刘少奇的目光紧紧盯着他,仿佛在随着他那吃力的动作帮他一起用力。警卫员好几次和刘少奇说话,他都没有听见,他的注意力全在那个一拐一拐地走路的中年农民身上了。

等了好一会儿,那位农民终于把水给担上来了。

刘少奇迎上前去,慈祥亲切地问道:“老乡,你这腿是怎么回事啊?”老乡抬起头,说:“哎,这是我们这里的一种说不清楚的病,乡亲们都叫它是水土病。反正谁也说不清它是怎么得的。只是得上这病,骨节儿就会慢慢地肿起来,不仅疼,而且连活动也不便利了。”说着,他把双手伸出来给刘少奇看。刘少奇看到的是一双十个指头关节都肿胀起来的粗糙的大手,双手手指微微弯曲着,想让它们伸直或再弯曲一下都很困难。他痛苦地说:“我的身上关节,慢慢都会肿起来。”

看到这一情景,闻听此番描述,刘少奇立即关切地问他:“此地还有其他人也得这种病吗?多不多?它跟寿命有没有关系?你们是怎么得的?治过吗?能不能治?”

听了刘少奇这一连串的问题,这位老乡痛苦地回答:“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得的这个病。这个地方害这种病的人可多哩。红崖上村得这种病的人最多,还有不少人得粗脖子病,女人较多。说不上怎么得的,反正祖祖辈辈都会有人害这种病,得了病没法治,干活也困难。”

刘少奇沉思了一会儿,坚定地一字一句说:“一定能找出害病的根源,想出治疗办法来。”说完,便同那位农民告别,他转过身来,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到下边去看看。”他们沿着刚才老乡走过的山路一直走了下去。原来,刘少奇是在寻找老乡刚才担水的水源,他要看看那里的水质情况。

沿着那个农民走过的路一路走下去,刘少奇发现,那个农民是在山脚下一条小河沟即天然简陋的水井处担的水。他驻足看了看,只见水并不太深,井口太大,水面上漂浮着从山坡上随风飘落的榆树和枣树等树叶杂草,行人和牛羊常从这里经过。但更多的树叶等杂物沉在了水底,有的已经腐烂变质,绿树叶子已变成黑褐色的烂叶,散发着一股霉烂的气味。

刘少奇还沿着井边小溪往上游走去,见到几条细细的泉水从岩隙中流出来,经过褐色的岩石,和红色的沙砾,流向水井处。

他仔细观察后对随行人员说:“老百姓得这种病是很痛苦的。共产党就是要想方设法解除群众的疾苦。但是,治病要治根,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说着,他指着河沟里的水说:“是不是喝了不干净的水?也许水里有什么毒质或有害的矿物质?还是缺少什么营养?”

站在他身旁的警卫人员一时半会儿也答不上来。这时,刘少奇想起在安泽停留期间也曾发现那里的农民群众患有这种“拐腿子病”,便一边往回走一边说:“是不是水土病啊?”

警卫员听见,也像是想起了什么似地说:“对,咱们在这一带别的地方也看到有这种病。”

回到宿营地,刘少奇向随行的同志们交待说:“这里有一种柳拐子病(大关节病)和粗脖子病,这两种病不同,但都是地方病,我们在别处也曾看到过类似的病,造成群众世世代代痛苦。我们共产党人在现有的条件下纵然不能帮助他们彻底解决,但也应使它减轻,至少要阻止它发展。”

稍顿,刘少奇又用询问、探讨和启发的口气说:“听说这种病根源是缺碘?如果缺,附近又无海带,是否可以用碘剂?如果是水里含有某种对人的身体不利的矿物质或其它毒质,那就要解决饮用水的问题。总之,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找出生病的根源,对症下药。要告诉军区的同志们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帮老乡解决一下。”

在此处停留几天以后,刘少奇一行抓住有利时机,起程继续向延安奔去。

后来,太岳军区的同志们根据刘少奇的指示,派出医务人员进行实地调查,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全国解放后,当地党和政府仍然十分重视这件事,他们说,刘少奇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完成。为此,他们多次派出地方和部队医疗队,查治病人,探访病因。经过各有关方面对当地饮水、用水、水质和土质等情况的调查研究,终于获得了该病的病史、分布情况和发病规律等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找出了患病的根本原因———水质有问题。

为了治疗和控制病情,当地党政领导机关每年都要运来海带、海盐、药物和大叶茶等食品;并且,为改变水质,在当地开展“改水”工作,建立药槽过滤井台好几百处,供应“特效药”,终于用几年的时间有效地控制了水土病,使绝大多数患者很快减轻了痛苦或恢复了健康。庆祝建国10周年前夕,当地人民纷纷写信给刘少奇,感谢他对当地人民的关怀。他们说:“过去我们痛苦到极点,心里常常怕狼吃,怕贼偷,怕下炕,怕离婚,梦里也没有想到还能变得干活快,走路快,夫妇感情好。我们感谢共产党、感谢您的关怀,一定在公社里好好劳动,争取人人做个红勤巧的好标兵。”

看到农民朋友的来信,刘少奇笑了,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解除疾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思瑶、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