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兰
“我总觉得,这样处理问题,是从党的利益出发,是对同志负责。”
那个时候,总后的领导班子不够健全。1977年夏天,邓小平曾同张震谈过加强总后领导班子,“说军委正在考虑政治委员的人选,其中一位是王平,想听听我的意见。”张震表示,服从军委的决定:“如果征求我的意见,王平同志能来更好一些。因为他政治上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作风民主,而且我俩共事多年,完全可以配合好。”(两人一起主持南京军事学院工作,张任院长,王任政治委员)
关于部长的人选,当时军委也在考虑。张震认为,庐山会议上受到牵连的洪学智,这时已经“解放”回京,是总后理想的部长。1977年8月下旬,他为此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经杨勇副总参谋长转呈。信中,他诚恳地表示:“洪学智同志到后勤工作是适宜的。他有抗美援朝后勤工作经验与以后后勤建设经验,建议军委予以考虑。”至于个人,他表示愿意“仍回武汉军区协助军区领导做部分军事工作”。在信中,他还对总后副职干部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后来,党中央和军委另有考虑:洪学智到国防工业办公室任主任。
1977年12月,中央军委任命王平为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次年2月,中央军委又任命张震为总后的部长。在党内,王平任总后党委第一书记,张震为第二书记。
经过这次调整,总后领导班子的思想更加统一,领导力量明显加强。张震等决心要贯彻邓小平上述重要批示精神,在继续抓好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同时,解决在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中遗留的问题,分清是非,团结同志,彻底摘掉总后“老大难”的帽子。
为了深入发动群众,张震等先后召开了4次万人大会,广泛宣传要把林彪和“四人帮”捆在一起批,要把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重大问题串在一起查。同时,他们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对那些与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有牵连的干部,根据其问题大小、态度好坏,区别对待:有的停职审查;有的停止工作,交代问题;有的暂不参加党委领导。这样,消除了群众的顾虑,有利于尽快把问题查清楚。
对于一些问题较多的单位,他们敢于扫除障碍,大胆解决问题。比如解放军总医院,由于它的特殊性,林彪、“四人帮”都曾竭力插手,成了“文革”中的“重灾区”,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根据叶剑英的指示,他们派出一位副部长和一位副政治委员,带领20多人的工作组,深入总医院,查清了个别人按照林彪一伙的旨意,利用医疗手段迫害高级干部的问题和其他一些重大问题。结果,总医院的揭批查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很快就改变了形势,工作面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
在揭批查运动中,张震等遇到的一个比较难办的事,就是如何处理总后领导班子内个别同志的问题。一方面,张震客观地指出:“这位同志在我党同‘四人帮’的斗争中确有错误。”“当时,上面对他的问题看得比较重,说他的核心问题是一屁股坐在某人一边,并且不断催我们报材料。”另一方面,他又坚决主张慎重行事:“根据掌握的情况,我认为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这位同志的错误,既要严肃地进行批评、帮助,但又不能匆忙戴帽子、定调子,同时还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一个干部。因而,我在总后工作期间,一直没有对他的问题作结论,经我审阅、上报的有关材料,也只是摆事实,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这样,上面曾严肃批评张震上送的材料:这是“披头散发”,看不出重点。可是,张震不为所动:“我总觉得,这样处理问题,是从党的利益出发,是对同志负责。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样做对党的事业较为有利。”
由于“文革”中总后的情况比较复杂,清查与林彪、“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涉及到的干部比较多,高达3000余人。对于这些干部的处理,张震等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绝大多数人,只要讲清了问题,吸取了教训,就及时予以解脱。到了运动后期,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只是极少数。另外,他们边清查、边调整,选拔了一批政治表现好、年富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同志进入军、师两级领导班子。总后的揭批查工作,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