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毛泽东将王观澜关于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批转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王观澜主要负责农业工作,1950年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春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1954年秋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积极引导农民逐步组织起来,推动互助合作运动稳步前进,促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的方针,工作卓有成效。
1955年下半年,党内在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开始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的缺点和偏差。当时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认为,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还是应该按中央原来的设想稳步前进。王观澜支持邓子恢的主张,结果与邓子恢等一起被指责为“右倾”、“小脚女人”。
1956年四五月间,王观澜带领工作组南下浙江,以临海、嘉兴两县为重点,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他在向中央的报告中,以临海县的农民为例算了一笔细账,指出临海农民每人实得原粮比上一年减少了,而浙江2000万农民平均每人所得比临海县还低;浙江农村副业和土特产值都有下降趋势,而江苏长江两岸地区副业产值一般亦下降30%至80%以上,单就生猪一项来看,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他认为,多数农民生活仍然是贫困的,不富裕的,对于许多有关农民利害的经济措施,他们是很敏感的。这个报告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毛泽东将其批转全国,认为应当提倡深入调查研究的方法,特别指出“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指出:“王观澜同志报告中所述临海县情况,是农民不能增加收入的情况。如果这种县多了,则事情未可乐观、值得严重注意。”
1957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斗争。可是,这场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当时,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的王观澜,分工负责抓反右派斗争。他凭着革命的经验和对部内干部队伍的了解,根本不相信每个单位都无例外地有百分之几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结果,中央农村工作部只勉强走了一个“右派”(经复查,这个同志也不是右派,已予纠正)。这种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在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并起的“大跃进”年代,王观澜随邓子恢到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发现情况很不正常。他当即说:“亩产几万斤,不可能的,不合当前科学水平的。”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同样直言不讳地说:“这只是主观愿望啊!有些东西,不要说科学知识,连农业常识都没有了。”
王观澜几十年搞农村工作,对农民的感情很深。当他知道由于“三风”泛滥使群众吃不饱饭,甚至造成更严重的恶果时,便提笔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信,如实地反映了他所知道的一些地区出现的严重情况,严肃地批评了领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共产党员要讲真话,“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
几天后,他得知毛泽东听取了他的批评意见,对他的信表示感谢。这让他从中看到了党的希望,兴奋得几夜睡不好觉。后来,中央对这一时期工作上的失误又作了自我批评,调查研究之风随之在全党兴起。
“文化大革命”初,王观澜遭到残酷迫害,后于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获得彻底平反。不久,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他虽年逾古稀,但仍积极到农村做调查研究。1981年9月,王观澜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河北保定、安国、博野等地连续考察了两个多月,并亲自起草调查报告,11月底赶回北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四次常委会议。会后,感到身体极度疲乏的王观澜便病倒了,12月23日,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时,他已身患胰腺癌,并转移扩散。入院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不幸于1982年1月19日在北京病逝。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