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实录:陈春森邓小岚姚鸿谈“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日报》”

2014年07月07日14: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陈春森(左二)、邓小岚(左三)、姚鸿(右一)做客访谈(黄策舆 摄)

>>进入访谈直播页面

访谈新闻:

陈春森:《晋察冀日报》创办时 编辑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枪

陈春森:游击战争中邓拓对办报有三条要求

陈春森:新闻宣传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特殊作用

邓小岚: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姚鸿:《<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记录

组图:陈春森邓小岚姚鸿谈“抗战中的《晋察冀日报》”


文字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党史频道。今天是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77周年纪念日。77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随之中国人民开始了奋勇抗战,展开了八年抗战之旅。在这个特殊纪念日当中,人民网党史频道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98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原《晋察冀日报》编委、编辑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春森;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同志的女儿邓小岚,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社长姚鸿。三位将为我们一起讲述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日报》。

[主持人]:说起《晋察冀日报》,它可能是见证了抗战的全过程的这样一份报纸。陈老能不能先跟我们讲一下这份特殊意义的报纸?

[陈春森]:我来人民网参加全民族抗战爆发的77周年纪念活动,特别高兴。当年我还是一个在北平读书的中学生,老师常跟我们讲,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打进我们中国来了,占领了我们的东三省已经六年了,现在又威逼到我们北平市,当时我在北平。我们必须抵抗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高喊要在三个月内占领全中国,要在三个月灭亡我们的国家,凶狠极了。我们怎么办?我们要抵抗,坚决地抵抗,上前线去抵抗。所以,我们受到这个教育,受到这个影响,满心就是抗日救亡。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决心、一件大事,就是从危亡当中救护我们的国家,救活我们的国家。当时励志要打出一个新中国来。

[陈春森]:我们离开校园,走到农村去,发动群众参战、抗战、参军,我当时离开学校到了河北省曲阳县我的老故乡,参加了青年抗日救国动员会,做青年抗日救国会的副会长,天天下乡去到老百姓当中宣传,必须抗日救国,不能当亡国奴啊,一天唱着战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勇敢地走上前线的抗日战场”。我天天到处领着唱,青年小伙子们,我们带领青年队伍。所以我从1935年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起,一个志愿就是抗战救国。还要做什么?就是这个大事。

[陈春森]:第二年,1938年春天,我就到五台山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去了以后,就和邓拓同志一起组织新闻队伍,成立了游击战争的《抗敌报》,后来改为《晋察冀日报》。一路打仗,一路战斗,一路出版,八年以后,战胜了法西斯侵略者。接着又是全国解放战争,又干了两年半。当时邓拓同志写了一首诗,他兴奋得不得了,一夜睡不了觉。游击战争十年办报以后,他的心情就是“战史编成三千页,仰看恒岳共峥嵘”,伟大的抗日战争根据地,我们报社队伍也是不平常的队伍,也是英雄,所以,兴奋得不得了,写了这个大诗篇。抗日救国不是一般的救国,在国家危难当中要赶快上前线去把中国救活了,决不当亡国奴,就是那个心情,激动得不得了。有的同志说我们要像岳飞那样子怒发冲冠。

[主持人]:陈老回想起当时一幕幕情景,还是感同身受,很有感染力,虽然98岁的高龄,但是我们看他描述起当时的情景,真的是由心而生。陈老在“七七事变”之后您就参加了抗战工作,有什么样的经历或者故事让您最为深刻的呢?

[陈春森]:一开始我们在曲阳县抗日救国动员会工作半年,六个月以后,就上五台山了。开始我们在群众中疏导群众,我们下去唱歌、演戏,演街头剧,唱戏就唱“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再唱“大刀向日本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老百姓听了也很振奋人心,当场就有青年要报名参加八路军,我们跟着你们走,我说不要急,你先和家人商量好了,到县青救会报名。所以,我下一次乡就受一次教育,受群众的教育。到1938年春天,组织上叫我到五台山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政治部的领导干部跟我说,你这个青年在县里抗日救国会干了一段了,你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来,想干什么呀?我说“上前线!”

[主持人]:那时候您多大?

[陈春森]:20岁,上前线!他一听,一愣,上前线?我们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是前线,你上哪里去呀?我们这里没有后方,没有固定的后方,都是前线,你到我们军区来,抗战工作就是前线。我说很好。干什么工作?我说听候领导分配。他们说,那你在曲阳县已经办过抗日救国的手刻小报《救国报》,你到《抗敌报》社工作吧。很快邓拓同志调来和我们一起在《抗敌报》社工作,开始只有五个人,很快就发到六七十个人,又到五百人七百人,最多时发展到1400人。

[主持人]:那时候是否是《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呢?

[陈春森]:对,《晋察冀日报》的前身。邓拓有个开场白,第一次报社会议,也就是第一次《抗敌报》的编辑工作会议上,讲了三条。第一条,我们今天处在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地方五台山,日军飞机轰炸了报社,我们从五台山就开始游击办报了。正规的办报没有条件,在战争中我们没有可能。在打游击中办报纸,许多人也没有办过,前人都没有这样办过。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日报,这事没有过,我们就干这个事业。咱们来了以后,说清楚,认识清楚,在游击战争,敌后山区游击战争中创办行进中的《抗敌报》,这是前人没有干过的最新的大事。有没有这个决心呀?有!说怎么干就怎么干。他说好了,咱们今天开始在游击战争中办天天出版的报纸,这是第一条。

[陈春森]:第二条,咱们要多写社论、评论、短论、短评,从理论上、政策上、战略战术上,告诉边区人民,必须抗战!怎么抗战?如何胜利?第三条,赶快把石印报变为铅印报。当时是石印报,三天出一期,大字的,四号字的报纸,这不行,要比较先进的、大量发行的,能容很多文章、很多新闻的报纸。

[陈春森]:说了三条,游击中怎么办报,要多写社论,给人们讲清道理,为什么抗日,怎么抗日,怎么胜利。另外,把这个报纸出多点、出好点、出早点,大量发行。所以,我们受到鼓舞。好,大家就开始办报吧。报社就开始招兵买马,组织印刷厂,召集编辑记者。我们研究会编的《吹响民族的号筒》这本书里面有这样的题词,这是1938年的夏天,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有这个号召,为报社题词,你们这个报纸要“吹响民族的号筒”,就是抗战的号筒,把人民动员起来,这是党报伟大的工作。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勉励我们,怎么办报。这个报纸是一个好武器,每一期报纸就是一个大炮弹,很有份量。所以,我们很受鼓舞,都睡不着觉。想着这个大仗怎么打,必须打胜,必须打好。当年的9月,日军就开始了一次战争,什么战争呢?日本侵略者要包围五台,什么叫包围五台?日本人讲:“北围五台、中攻武汉,南取广州”。日本鬼子占领了中国东北以后,在战争扩大的最后时期,这三大战略重点:广州、武汉、五台山,是日军要夺取的战略要地。所以我们在五台山,世界人都知道中国五台山,五台山起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晋察冀根据地打了胜仗。日军飞机天天轰炸,我们就开始带着八匹骡子,背着一支笔一支枪,“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开始游击办报。这就是游击办报的最简单的、最概括的,也是最重要的写照,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带着八匹骡子驮着印刷机和纸张,游击办报,而且出铅印日报。我们根据这个目标就开始出发了,一干八年,没动摇。中间牺牲了50多个烈士,都是青年人。游击办报时我20岁,邓拓同志25岁,领导人才二十四五岁,我们一般编辑记者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我们青年都是一声号召,一起行动,打起仗来,办起报来,很兴奋,我是一辈子忘不掉,一直干到最后的胜利。

[陈春森]:我简单说这个“抗日救亡”这四个大字,寄托了我们青年的激情,寄托了当代青年的壮志豪情。多厉害啊,很多有大好未来的,还有国外来的,还有华侨,他们也回到中国参加抗战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山打了胜仗,他们从新加坡一回来,直奔五台山。包括白求恩,国际主义朋友,很多了,许多国际主义的朋友。华侨青年,成群结队地来到了五台山、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战。

[主持人]:陈老提起那段事情感到非常的自豪,激情四射的状态。刚才跟我们回顾了《晋察冀日报》在开创时候的辛苦,但是还有我们年轻的一个团体的那种热情。在我们《晋察冀日报》当中,刊登的著名文章有哪些?

[陈春森]:有很多篇。

[主持人]:收录在我们眼前这本书当中。

[陈春森]:这是《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还有我们研究会出版的《文旗随战鼓》等,其中的文章都是记者、通讯员在前线写的,是当时晋察冀抗战活动的真人真事,是建设根据地活动的现场的记录,篇篇精彩。

[主持人]:哪些篇目给您的印象最为深刻?

[陈春森]:比如说1938年,组织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的时候,7月6日,晋察冀八路军就发动了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平津铁路等铁路干线的大进攻,一直打到北平的郊区,炸了日军控制的石景山发电厂,使整个北平成了黑暗的一夜。那一天打仗,消灭了很多铁路沿线的日军,受到党中央的表扬,当时毛泽东主席、朱德、彭德怀和周副司令都发电报给八路军祝贺。再就是1939年,我们打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运动战,就是打死了日本中将阿部规秀,他侵略中国很粗野,日本人叫他“优秀的中将”。那时候国民党有些人不认识敌后战争的重要性,有点乱说乱嚷,汉奸、日本鬼子也胡说八道。我们就在敌后写通讯、出报纸,说八路军不仅会打游击战,而且会打运动战。我们怎么打的?就是游击战加上运动战,可以分散打游击战,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运动战。那一次,八路军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一次消灭了敌人两千多,把日本阿部规秀中将当场击毙了。东京日本报纸上连篇发表大文章、大消息,说日本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哀嚎、哀嚎,损失太大了。我们八路军的这个胜利影响很大,不仅鼓舞了全国,受到中央的表扬,全世界都赞扬,说八路军不仅会打游击战,还会打运动战,还能随时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大部队。这是指1940年的百团大战,很有名,八路军进入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次百团大战,把华北的交通线被日本占领的地区解决了。这次的表彰我也参加写了一批文章,天天在报上发表八路军百团大战的胜利消息。

[陈春森]:再比如《狼牙山五壮士》,是我报记者写的。还有我们发表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这些都是在《晋察冀日报》上首发的。这些文章集中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鼓舞了全国人民胜利的信心,我们也很高兴。老百姓说这个报纸,我们离不开呀,花多少钱也要买它,天天买。只要看到《晋察冀日报》,就想起晋察冀存在着,日本消灭不了,八路军在,日本消灭不了。这信息鼓励了广大的军民群众坚持抗战的信心。所以,新闻宣传战线上的《晋察冀日报》这支队伍,这份每天出版的报纸发挥了特殊作用。我们当然也很高兴,所以邓拓同志才感慨的写诗“仰看恒岳共峥嵘”。

[主持人]:陈老刚才为我们回味了这中间几个重要的节点,在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重要的时点需要说明一下,我们这个“七七事变”到现在是爆发77周年,今天也是第77个纪念日,在这其中,陈老没有错过任何一个,他也参加了77个为“七七事变”来纪念的纪念活动,是吗?

[主持人]:所以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一个数字。在刚才陈老的讲述当中,他始终提到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邓拓先生,我们知道邓老师和邓拓先生之间的关系,是您的父亲,所以我想您对《晋察冀日报》一定有着自己特殊的一份感情。能跟我们说说吗?

[邓小岚]:《晋察冀日报》(最初叫《抗敌报》)是1937年12月创刊的,我父亲1938年4月就分配工作调到《抗敌报》去做主编,一直到这个报纸终刊,之后合并成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是《人民日报》的前身。党中央《人民日报》是1948年6月15日创刊的,我父亲在1949年8月份开始担任《人民日报》的主编和社长,一直做到1958年,工作了9年时间。

[邓小岚]:我父亲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我们党报,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贡献力量,就像他自己写的,是“笔走龙蛇20年”。

[主持人]:这其中有没有我们不太了解的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和经历呢?

[邓小岚]:还是在《晋察冀日报》时期比较多,因为《晋察冀日报》,它在战争期间,形势变化也多,情况也复杂。《晋察冀日报》1939年3月份,春天的时候,第一次进到马兰村,然后马兰村在农会的动员下,村民们一起帮着报社在山沟里出报。以后马兰村就基本像报社的一个根据地一样,以后报社辗转游击办报。过一段时期,因为工作的需要,离开马兰村,过一段时期又会辗转回到马兰村。比方说像1940年,当时《晋察冀日报》叫《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也就是苏联革命胜利的日子,我们改名叫《晋察冀日报》。正好报社的队伍就在阜平县辗转回到马兰村。所以,报社的同志和马兰村的群众,在战争中结下了生死的情意。比如1943年反“扫荡”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最多。一个是报社在敌人逼近的情况下,紧急出报来发布我们军区的一些重要文章,号召大家起来抗日。敌人离得很近,大家抓紧时间出报,最后印出800张的时候,大家都欢呼:胜利了!然后大家赶紧撤离。就在反“扫荡”的时候,报社游击办报辗转走了,日军把马兰村的群众捉住,逼问他们《晋察冀日报》转移到哪去了?东西都隐蔽了,印刷机藏在哪里?但是老乡、群众没有一个透露消息,结果鬼子就残暴地杀害了19个村民,都在这一次马兰惨案中被杀害了。[13:00]

[主持人]:群众为了掩护我们这个报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邓小岚]:对。所以报社的老人忘不了马兰,马兰村在报社的老人心目中的份量是很重的。像我父亲后来写《燕山夜话》的时候,用的笔名是“马南邨”,就是马兰村的谐音。我自己也出生在1943年反“扫荡”的时候,我母亲也是随着队伍跑到山上,中间也遭遇到敌人,然后同行的战友们,帮着拉她到山上去。后来她被坚壁在阜平的山洞里。这次反“扫荡”结束的时候,我母亲在回报社的路上,就把我生在阜平的山里头了,所以我是这时期出生的。后来报社再转移到日军“三光政策”造成的“无人区”办报的时候,条件就更艰苦了。我妈妈那时候带我都已经八个月左右了,我就觉得,马兰村这个地方,还有报社的很多传奇故事,就这么和我联系起来,和生命一起诞生。

[主持人]:有不断的渊源。邓老师回忆起以前的故事也是满含热情,每一个故事都有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一种符号在其中标记着。我们桌上摆放了很多书,这是《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这是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姚社长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出版这本书的编辑情况。

[姚鸿]:首先这套书是从《晋察冀日报》办刊十年的全部的报纸中选取出来的通讯这一部分,它的社论还有其他内容没有收录在内。但是通讯实际上是最生动展现报纸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我说这一套书是依托了一部真实的历史记录,就是《晋察冀日报》这样一套真实的历史记录,它的收录有真实的历史价值 。当年,晋察冀根据地的这些作家,还有一些学者,还有战地记者,以《晋察冀日报》为载体,冒着枪林弹雨写出带血的通讯和报道,所以它的真实性首先是这本书的一个价值,为我们今天抗日战争史和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历史记录,它忠实地报道了敌后战场和解放战争中解放区战场这些真实的故事和一些事迹,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姚鸿]:第二,我想说这套书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晋察冀日报》十年,它不仅有对战争的描述,也有对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很多的其他报道,内容非常的丰富。它不仅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咱们的新闻工作者、对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考资料的宝库。它里面的内容,刚才陈老也介绍了一些,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像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的故事等等,很丰富,如果我们翻开看的话,这本书的内容是很多的。它为我们选取整理了非常精华的一部分,就是这套书,把最精华的部分整理出来了。我父亲当年也是晋察冀的一个老兵,他在晋察冀干了六年多,后来解放以后在《解放军报》,后来又发展《中国老年报》,他也是一个老报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以聂荣臻将军救助日本小姑娘这个故事(沙飞拍照并撰文,登在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写了一篇文章叫“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当时引起了中日舆论界的关注,很轰动。这个小姑娘引发了日本人寻找这个小姑娘的过程。后来这个新闻事件促进了整个中日友好的关系,而且也宣扬了咱们党、咱们军队的人道主义的这样一种精神。所以,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

[姚鸿]:我提这一点就是说,让咱们的广大读者会通过这套《通讯全集》能找到更多历史真实的资源,写出更好的东西。最后,我还想说,这套书的出版,是咱们这些革命老前辈、这些新闻工作先烈们用鲜血凝成的,付出了很大心血。后来,在报史研究会老同志的指导下,《晋察冀日报》的子弟后代也用义务劳动的形式,用五年的时间选编了这套书,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另外,这套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咱们国家新闻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这些使我们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样一套好书。明年是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想这部书的出版,对70周年的纪念会有更现实的意义。

[主持人]:付出这么大的心血,我们出版这部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又体现哪里呢?

[姚鸿]:我刚才主要从它的真实性来讲。刚才陈老也讲了,历史也讲了,这套书是从《晋察冀日报》十年多的办刊当中选编出来本身是真实的,而且它桩桩见证的事情,有很大现实的再开发的价值。

[主持人]:《晋察冀日报》成立至今32年,编辑出版了十多本书籍,这次为什么还要编辑700多万字的《通讯全集》呢?

[陈春森]:我们报史研究会出版了十几本报史书,其中是分类编辑的,有总《报史》、有《社论选》、有文学《文旗随战鼓》,有各种评论、短评、述评的《国内外大事述评集》,还有大诗集。这本《通讯全集》收录的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各方面的重要通讯报道,共2500篇。参加写的人就更多了,有编辑、有记者,撰写人有业余的,也有文献工作者,也可以说是参加写作的通讯员、新闻工作者,大家集中写了许多前线文章,把它选进来了。后来人说,这可以说是一个晋察冀全边区的抗战史,是晋察冀几千万人民的奋斗史,是活灵活现的抗日战争的记录,报纸就起了这个作用。现在把历史作品集中起来出了这个专集,这套最大,一套书共10卷16本,我们编委和子弟兵一起干了5年编辑和校对,用极大的心血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受到了群众相当的欢迎。它应该受到欢迎,因为这是在那个战争时代当中,我们新闻战士心血劳动的成果,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们研究会应该完成的保留住历史的责任。

[主持人]:我们付出这么多心血劳动也是开心的。我们知道,明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个抗战的老战士,您对我们年轻朋友有什么话要说?

[陈春森]:经过七七事变77年的历史后,今天要谈这个问题,使我浮想联翩。一战一战、一段一段胜利的场景又出现在眼前。我要说的话,一言难尽。要说一句话,就是我们要牢记七七抗战的伟大历史,决不能忘掉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周总理忠告我们的。我们要继续战斗,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决不允许法西斯侵略者再来在我们国家横行霸道,更不能让他们死灰复燃。这是要深深思考的、认真准备的。现在的形势,日本的极右势力很猖狂,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青年同志们再发奋起来,共同建设我们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使有侵略野心的法西斯侵略者不能再横行霸道。希望主要是在我们国家的青年人身上,今天我来参加全民族抗战爆发第77个纪念日的活动,有特别的感受。

[主持人]:谢谢陈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点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也谢谢三位给我们带来的分享。勾起了我们很多对尘封往事的一种回忆,也正如陈老所说,我们要牢记历史、团结起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中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红色访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