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09: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乐观主义精神
华盛顿曾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古人劝谕人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喜悦的神情。《菜根谭》云:“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有哲学家还把快乐当成一种美德。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快乐是美德本身。”快乐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快乐既能给自己带来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同时给周围的人带来愉悦,对他人是一种贡献。
在心理学上,乐观人格突出表现为自信乐观、表达自如和耐受挫折等特质。如何培养乐观,寻找快乐呢?
一是正视生活的缺憾,不作完美主义者。“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要认识到生活并不完美,所以对人和事不要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思一二;横批:如意。
二是从道德情感中感受山水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渗透了人之道德情感的自然山水的礼赞,是在道德修养中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快乐。《论语·先进篇》里,孔子对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的赞赏,表明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追求悠然自得的诗意和精神乐趣,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理想。《论语·雍也篇》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对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的肯定。中国古代不少士大夫从道德意志与美感合一的“乐”的修养中,感受到内心充实之美。心灵美对于道德人格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宋代理学家程颢算是一个能真正能领会“孔颜乐处”的人,他用具有诗意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体验及由此带来的心中乐趣,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能自家“受用”的精神享受。如程颢《偶成》所云: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观自然造化以明心源,在自然中感受到美的同时,对心体的闲静也有了体验,以此明白心中自有之乐乃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根源。
三是以宽广的心胸包容万物。宽容是一种人生智慧,是在处理自我、人我关系中看透了世间真相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超然与通达。宽容是一种胸怀,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它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自信。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降服人心,收复南中。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也就去除了烦恼,带来了快乐。《菜根谭》云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其中“不念人旧恶”就是一种宽容。
四是辞让之中有快乐。《菜根谭》对辞让有不少深刻的警句:“完美名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居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辞让是一种最平安最快乐的要诀。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回复家人与邻居土地纠纷的信,是辞让的典范: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让三尺;邻居闻之感其义,也退让三尺。互相谦让成为百年美谈。
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张鼎丞也是一位辞让的典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派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与粟裕共同掌管华中军事工作。而张鼎丞认为粟裕比他更熟悉苏皖地区(华中)情况,并长于作战,因而致电中央是否改任粟裕为司令员,他为副司令员。1954年初,中央明确张鼎丞主持中组部工作,但是张鼎丞向中央提出:我从地方来,对各地干部不熟悉,请中央派个部长来,我做具体工作,推辞了当组织部长的机会。后来,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邓小平兼任中组部部长,张鼎丞任副部长。
综合起来看,不管自觉不自觉,乐观是一种哲学素养,是在洞见基础上的积极向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的乐观从“东坡”这个名号开始。因“乌台诗案”苏轼被监禁,并差点被杀,后被贬黄州。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
黄州五年,本应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东坡这块荒芜的土地,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传达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旷达和恬淡、与自然相契的信息,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这一诗句表现的境界,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他不仅走出了黄州,在晚年再次被贬时,他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远的儋州(今海南),一路奔放着他的乐观。在贬惠州时,他是这样看当时的流放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在继续贬往海南的琼州海峡的夜船中,应是十分悲凉情境中的苏东坡,咏出的竟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诗句。
由此可见,乐观真是一种可以修练的心态。
上一页 | 下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