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2014年08月07日16:04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破解人才难题

  □辜堪生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多次发出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说,“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提出,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思想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编制了我国教育发展宏大蓝图。

  以“时间”为“经”: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教育的目的是为封建制度选拔人才,总体特点是 “因循守旧”、“僵化保守”,“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成为了现代版的“科举考试”。为追求“升学率”,教师和学生都被束缚在“教材”、“大纲”中,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教育和科技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成就大都被屏蔽在“应试教育”体制之外。邓小平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还要“面向未来”,体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

  以“空间”为“纬”:邓小平非常强调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年仅16岁就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以后又赴苏联学习。邓小平深深懂得吸收国外先进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基础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使其以开阔的胸襟去了解世界和走向世界。

  “三个面向”思想助推了当代教育的“三化”建设,即教育的时代化、全球化以及民族化。时代化是其生命力所在,强调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全球化强调树立教育发展的世界性眼光,为此,邓小平强调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民族化在于强调教育应立足于本民族实际情况来推进教育的进程,力图实现教育改革的民族化特色。三者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三个面向”思想构建了当代教育人本价值目标。“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目标即推进“四有新人”的培育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目标,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也反映了现代化历史进程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四有新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阶段性目标与终极目标的有机统一。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