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日关系现在或将来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和事实的揭露是不应该停止的”
9月初,贾蕴玮要去日本广岛一所大学做一年的交换生,祖父和父亲不太支持。“他们担心我去了不安全。”贾蕴玮笑着说。
这位90后女孩认为“日军的诸多暴行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良知,是我们青年一代不能忘记的。但我们也不能一直陷在仇恨的情绪中,还得向前看”。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本科生肖博游觉得教科书上介绍日本侵华史不够客观和全面。她说作为一名青年人和中国人应当有种责任感,去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的史实,才能形成对日本侵华史和对日本这一国家的成熟认识。
去年暑假,去云南腾冲旅游的肖博游,特意把当地的抗战纪念馆和国殇墓园作为主要行程之一。每次出游的地点如果有抗日纪念馆或遗址,她都要去看一看。“也是因为喜欢历史又学此专业的缘故。”肖博游说。
今年72岁的张广成,因感念3岁时被解放军救过的经历,退休后义务看管起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烈士陵园。平日里,老人还常去位于公主岭市内的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看望和收集抗日老兵的抗日故事。
每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奠日或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时间点,身兼多所小学大队辅导员的张广成,就会带上自制条幅到学校宣讲“为何要牢记国耻,又如何能以史为鉴”。在其中一张条幅上,老人用黑色水彩笔写着“纪念不是为了仇恨,仇恨只会走向战争,要以史为鉴,走向未来”。
在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疗养的86岁高龄抗日老兵王财义,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向周围人和晚辈们讲有关抗日年代的事。他说想用亲身经历告诉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日军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伤害,也能提醒和平年代的人珍惜眼下的生活。这两位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希望国家加强对青少年“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的教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蒋立峰去日本参加学术会议时,常有曾参加过二战的学者主动走上前向中国学者表示忏悔。“但现在不再有了,参加过侵华战争的老一代学者已相继离世”,蒋立峰能感受到,如今的日本学者和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感情和上一代人是很不一样的。
吉林大学教授、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胜今,研究日本侵华史多年。在他看来。日本一直有一股右翼势力,但从未像近几年这么猖獗。“公布日军侵华档案,加强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和相关史实的传播,不单单是对日的舆论反击,也是呼吁整个国际社会都要警惕军国主义复辟和维护二战的战后秩序。”王胜今说。
这位学者更加呼吁的是:国家经济越发达,越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观的教育,提醒他们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无论中日关系现在或将来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日本侵华史的研究和事实的揭露是不应该停止的。要想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就更应该处理和解决好历史问题
记者了解到,最近这段时间,赵玉洁正带领着历史处的工作人员对第二批公布的450件邮政检阅档案进行按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的进一步分类整理,准备陆续对外公布。
“我们要通过历史找到挨打的原因,吸取教训。还要从档案当中,摸索实现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规律性东西。”尹馆长说。(王培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