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有利于”这块“试金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卢中原
坚持“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和“试金石”。
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我认为,并不仅仅在于具体的改革举措是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往前走,在这一过程中,衡量改革成败得失和成效的“试金石”,仍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有人提出,具体措施可能短期内达不到提高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那是否有近期的衡量目标?当然,我们可以提出近期性目标。比如,有一个标准就是,是不是真正触动了大家都认为确实应该改的、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环节?衡量改革成败得失和成效大小,最终都要落到“三个有利于”上面来。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是达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制度保障和重要的战略抉择。以我们最近热议的几个话题来看,一是“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很多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是能不能跨越“低收入陷阱”的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在已经面临的是“高收入陷阱”问题。我们整个面临的不是简单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所能描述的。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国内较大的区域差距,其次要认识到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穷则思变”。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和资源调度的合理机制朝着“三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
总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抉择,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大门永远打开、不至于封闭的根本的“指路明灯”。
从“摸着石头过河”谈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蔡 昉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经济思想中包含着充满智慧的改革方法论,比如,“摸着石头过河”。
渐进式改革包含了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以“价格双轨制”改革为例,计划经济时期,绝大多数商品都是需要凭票证购买的。如何改革?我们采取放调结合的办法,逐步让价格达到市场均衡水平。什么是市场均衡水平?我们先放开一部分非必需商品的价格作为参照,就逐步了解到市场均衡价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人们发现,市场上基本上所有的产品价格都由市场决定了。夸张点说,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价格改革。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把我国和周边国家以及地区经济增长作比较,我们要快得多;与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个发达国家;与一些金砖国家比较,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好得多。事实证明,掌握正确的改革方法论,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的新思路。这与“摸着石头过河”并不矛盾。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例子,可以了解两者之间既不同又有衔接的关系。
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些地区出现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表态。但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铺开,中央文件也不断扩大了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程度。1984年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呈现燎原之势。随后,人民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这个改革过程非常快。但实际上整个改革过程中体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之所以迅速被接受,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项改革是典型的“帕累托改进”,改革中有明确的群体受益,但又没有别的群体利益受损。从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展来看,这种改革机会已经很少了。
在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尽的时候,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顶层设计很重要的意图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讲,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认为,从顶层设计看,今后思路更多的是突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改革。
深刻领会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 王一鸣
今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使改革开放的巨轮打破坚冰,扬帆起航。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重温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必须打破思想僵化,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每个重要关口,邓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胆识和科学的态度,引领解放思想,冲破各种阻力,他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积极倡导“不争论”,排除“姓社姓资”的干扰。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实践证明,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会有改革的突破,就难以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破除妨碍改革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自觉地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不仅从解放生产力角度,打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藩篱,而且揭示了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我们就要坚持以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改革得失成败如何判断,关系到改革的推进。“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这个标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动力,那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成长起来。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破除妨碍推进改革的思想观念,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我们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付出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30多年来,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边开放,从单向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践证明,只有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重温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外投资由审批制逐步改为备案制。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基础上,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应是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