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谷牧与连云港“东方大港梦”

赵泳(口述) 赵鸣(整理)

2014年08月26日14:0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严谨科学,摘掉回淤严重的历史帽子

我来到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工程处,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为港口大发展从技术上解决回淤问题。

众所周知,连云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但是回淤问题一直是困扰港口建设的关键问题。在1973年4月,谷牧、彭冲等领导同志视察连云港时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当时,连云港港务局同志汇报如何开展科研,解决回淤问题,为建设深水大港进行技术考证。谷牧强调说:“1000万吨煤码头定在连云港市,地质水文怎么样?这个资料要可靠。希望把这个工作继续抓紧。”他接着又说:“1000万吨煤炭出口,需要建深水码头。不是万吨级,更不是三、五千吨级,最好是五万吨级、十万吨级的大家伙。”“那么这里究竟怎么样?有些同志有怀疑,前一段时间设想在石臼所、岚山头,但要搞200公里的铁路,码头要重新搞,没有连云港条件好。所以我们倾向在这里,但水文、地质要搞清楚。要准备在这里搞一个大的深水泊位码头,准备工作要抓紧进行。”交通部孙舒平局长补充说:“回淤问题,我们同意连云港的汇报情况,泥沙来源在逐步衰减,但从局部看可能不一样,还有问题,需要十分重视。”彭冲当即表态说“水文、地质、规划,马上组织班子来干。南京水科所下放在我们这里,华东水利学院力量也很强,严恺同志是专家,搞一个现场指挥部统一组织,连云港市委、港务局也要集中力量搞,既有分工,又有统一,可以解决好。”事实上,后来连云港港口的建设发展中关于回淤问题的争论不断,但最后还是以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和在淤泥质地质状况下建设港口的先进方法,摘掉了不能建设深水大港的帽子,完成了实现东方大港梦至关重要的历史跨越。

连云港建港指挥部成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落实谷牧的抓好回淤科研的指示精神,筹备和召开了连云港历史上第一次回淤问题专家会议。1973年7月27日上午,第一次连云港港口回淤问题讨论会在连云港市三招正式开始了。会议经过三四天的充分讨论,对主要问题的讨论结果形成了一个《纪要》。通过对历史和现在获得的水文、水深、泥沙和疏浚的资料分析说明,大多数代表认为:连云港港区的回淤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港域和航道回淤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并一致认为:连云港自然条件较好,回淤量不大,腹地广阔,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天然良港。

1974年,国家下达连云港的建设投资计划为3044万元,相当于1973年实际完成投资的2.37倍。

1974年8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连云港港口建设问题,当时交通部的水基、铁基、计划、物资等有关局的负责同志,以及连云港建港指挥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听取完工作汇报后,谷牧专门强调说:“1%也不能松!要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去完成任务。今天这个会专门讨论连云港的建设问题,希望大家给予支持”。8月16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加强连云港建设的几点意见》的决定,进一步用具体行动落实谷牧的指示精神,有力地加快了连云港港口建设的进程。1974年12月19日,连云港首个万吨级煤炭专业码头建成投产。这是连云港港口建设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连云港跨入具有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港口行列,也是连云港自周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后第一个建成投产的大工程。

时隔不到1年,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又于1975年1月举行了第二次回淤问题讨论会。会议代表作出了连云港海峡目前处于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结论!

1975年6月25日,在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港口“五五”时期建设规划会议上,通过了连云港开辟庙岭新港区的规划方案,确定第一步先行建设庙岭深水煤炭专业码头。同年8月,连云港正式编制上报了《关于连云港庙岭新港区及新建庙岭煤码头工程计划书》和《关于配合连云港港区总体布置港前编组站及港区车场规划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建设万吨级煤炭泊位3个,装船能力1000万吨。这个报告经交通部审定后,于1976年7月报国家计委。1977年7月2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连云港庙岭煤码头建设设计书。1977年8月,江苏省和连云港市正式提出在连云港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委提出连云港是否可以建设5至1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新课题,回淤问题又是个关键!

于是,1977年9月18日至22日,连云港建港指挥部举行了第三次回淤问题讨论会,这也是连云港建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回淤问题研讨活动。会议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天津水运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交通部水利规划设计院、上海航道局、第三航务工程局、江苏省水文地质大队、连云港港务局10个单位和各类专家、技术人员,总计40多人。大家一致认为:1975年1月第二次回淤会议所作出的连云港海峡目前处于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个结论也得到了严恺的肯定。会议还讨论了连云港建设深水泊位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连云港扩建深水泊位,目前以5万吨级为宜。以后在建港过程中逐步积累资料和经验,再根据国家需要向5万吨级以上泊位发展较为稳妥。连云港可以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关键是科研要走在前面,做好科研规划。

会议以后,连云港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地质勘探,摸清了连云港港区的水下地形;在港口东门口外实践性地开挖了3公里长的外航道,实际模拟泥沙淤积情况。后来,正当连云港港口建设即将迈入快车道的时候,在1978年有人重提连云港回淤问题,李先念副主席对此十分重视,并于1979年1月1日批示,再次要求谷牧副总理主持处理此事。谷牧也当日批示:“请叶飞同志组织人准备,准备好我们即开会。召开双方的专家会议,要真正讲出道理。”今天我们重新回忆那段历史,可以深切感受到谷牧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深切感受到“科技兴港”的重要和艰巨。

1977年8月,新华社记者廖原来、通讯员沈绍平来连采访了连云港港口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变化,并在新华社内参上刊发了题为《连云港港口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的报道,全面介绍连云港港口最近几年所取得的建设成果和发展变化,以及今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9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作了重要批示。

1977年11月21日上午11时30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亲临国务院港口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贯彻落实李先念副主席的批示,加快连云港港口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他要求港办尽快摸清情况,提出具体落实意见。

谷牧一开始就问:“你们知道要大闹连云港吗?谁分管连云港的?研究了没有,有什么意见?”当他听到近日即将安排研究时接着说:“你们要抓紧研究。连云港是中国的重要港口,位于我国沿海的脐部,地位非常重要。铁路从东到西,横的有陇海铁路,纵的有津浦铁路,还有京广铁路,可以向南北疏散物资。还有宝成铁路通四川,陇海铁路最后通新疆,涉及8个省区,经济腹地广阔。军队同志积极性很高。从经济上、军事上都很需要。中央考虑要大闹连云港,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中打中闹,而是大打大闹。江苏省对连云港建设气魄很大,要建5万、10万吨级码头,要大搞,还要把铁路大桥搬去连接东西连岛(即后来建设的拦海大堤———西大堤)。

当谈到连云港回淤问题时,谷牧一再强调:在连云港建设10万吨级的码头,是否可行,要抓紧研究。要有科学态度,不要在经济上受损失。

为了落实李先念副主席和谷牧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和交通部分别于1977年11月29日和12月8日,在北京专门召开了连云港港口建设规划座谈会。会议认真讨论研究了连云港的回淤问题和建设1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可行性,以及连云港港口规划方案,并具体安排了下一步连云港港口建设的重点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港办、交通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港建港指挥部、连云港港务局等单位的负责人和科技干部,还邀请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天津水利科学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华东水利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航道局、上海第三航务工程局、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等长期从事连云港泥沙问题研究的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共计40多人。会议经过讨论后认为:“连云港的回淤问题已经搞清楚,可以建设现代化深水大港。”

交通部党组听取了会议情况汇报,确定连云港建设按照三大战役来完成。一是第一期工程。将原定的庙岭煤码头由原来的2个2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改为2万吨级、5万吨级和10万吨级各1个,吞吐能力为2500万吨,并建设黄莺嘴到西连岛拦海大堤。两项工程要求在1981年基本建成,总投资约4.6亿元。第二期工程到1985年基本建成庙岭港区的16个至18个泊位,综合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第三期工程是1995年前完成海峡内的全部工程。1977年12月8日上午,国务院港办听取了汇报,并基本肯定了交通部党组的方案,要求尽快写出书面报告、设计任务书,报国家计委和中央领导审定。会议还对连云港建设中的两大重点,即软基处理和回淤的科研项目,要求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关,继续深化和完善。

从李先念副主席的批示,谷牧副总理的全力推进,到中央各部委和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以及连云港港口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连云港港口的发展又跨出了一大步,跳出了原有的连云老港区,进入了庙岭新港区,基本解决了后方陆域狭小的问题,为后来亿吨大港的建设奠定了坚实性的基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