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重来
在勉仁、相辉任教“是宓一生生活最苦的一段时间”
1949年4月底,吴宓决心离开武汉大学。此时武汉即将解放,由于时局紧张,飞机票一票难求。万般无奈,吴宓找到一年前在一次演讲中结识的国民党空军副司令邓志坚求助。邓下了“手谕”,吴宓才购得了4月29日的机票。48块银元的高价机票款由勉仁、相辉两校分摊,其中勉仁出了7元,相辉出了41元。
5月3日,吴宓到了北碚,相辉和勉仁对吴宓的到来寄予厚望,并立即安排上课:“每星期四至星期日住勉仁学院,上课四小时,月薪米九石(新市担),应合银圆十五圆;每星期日至星期四住相辉学院,上课八小时,月薪米六石四斗,应合银圆十一圆”。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物价飞涨、货币急剧贬值而出现的畸形现象。和全国一样,当时北碚的民众,已不相信任何纸币,市场流通多用银元,商业活动则多以实物计价交易。大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而成了商品交易、工薪报酬、缴纳学费的“通货”。
然而,当吴宓到达勉仁和相辉时,时局又发生急转,解放大军即将挺进大西南,学生已无法静下心来读书了。物价在飞涨,而学生少交或拒交学费也时有发生,作为靠学生交纳学费维系生存的私立高校,勉仁、相辉很快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吴宓5月9日才开始上课,但“不到五月底,勉仁、相辉两校学生纷纷回家,留校者仅二三十人”。吴宓才上了半个月的课,就因学生的散离,而“无课可上”了。更让吴宓忧虑的是:“两校经费困难,非宓所能想象。相辉发薪至五月底止,均给米票,未能一时兑现。六、七月薪,更无着落。勉仁则尤困,于是提前放假(宓仍为留校学生讲课),大裁员工,教师仅留七位(宓其一)”。
为了向教职工发放工资,勉仁院长熊东明毅然捐出了自家谷米一百石,才“勉发薪至五月底止,以后一文不能给,劝令各归而自谋”。在这种情况下,吴宓非常体谅学校的困难,甚至提出“愿不领薪”,因为他从武汉大学带来了历年共积蓄的56块银元,“即不得薪,亦尚可自给”,于是勉仁便让吴宓“领半薪,捐半薪,实得15银圆”。如今,我们还可看到吴宓收到由勉仁董事长梁漱溟、院长熊东明盖章的一张捐助15银元收据,时间是1949年6月3日,是吴宓到勉仁刚刚1个月时。
更让吴宓烦心的是,由于时局混乱,物价上涨,勉仁、相辉的教学秩序也受到严重影响。到1949年9月,按正常情况,本应开学上课了,但却未有动静,吴宓在9月11日给其弟吴协曼的信中写道:“相辉已开学,但以学生观望,不欲即行注册交费,又待补考上学期,故开学之期尚早,恐在十月中下旬。”
总之,由于时局混乱,勉仁、相辉两校经济困顿,开课艰难,吴宓在1966年6月所写的“交待”材料中提到,1949年,他“在私立相辉学院及勉仁文学院两校任教授,一校各三天,来往劳苦,住处及饮食皆不好、不便;是宓一生生活最苦的一段时间”。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