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山河破碎民凋敝 华南青年赴疆场

 

2014年09月03日16:5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山河破碎民凋敝 华南青年赴疆场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抗战中的华南年轻人

  1937年7月7日,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炮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8月31日,日寇的飞机首次空袭广州,次年广州沦陷。在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中,空袭的日机共有近百批900多架次,共炸死居民6000多人、砸伤近8000人、毁坏房屋4000多间、毁坏船只近百艘,广州成为瓦砾与尸骸相互堆积的破烂城市。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眼看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无情地践踏,百万华南年轻人义无返顾走上抗战的前线,他们中有归国华侨、有大学生、有妇女、有富家子弟、有农民……不论何种出身,人人都争先上前,抛洒青春热血,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者的枪炮。

  时过境迁,今天,当南方日报记者走近这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年轻人”时发现,当年他们身上的爱国奉献、舍生取义、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

  而面对记者,很多老兵都很低调,他们希望客观记录就好,不要把他们描述得太好,更不能拔高,在他们看来,所有经历都是那个时代每个爱国爱家的年轻人的正常反应。只是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时,每当情到深处,眼角总会泛起泪花,用颤抖的声音唱起当年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歌声,在我们心里久久回荡,永不消逝。

  不悔的青春选择富家子改名“来杀日本”参战

  回想起六七十年前颇为坎坷的入伍经历,如今95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黄克依旧记忆清晰。

  1919年11月,黄克出生在香港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十几个,不久他就被卖到了东莞县(1985年撤县立市)清溪土桥村。日寇进攻华南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他毅然扔掉锄头,一心想上战场杀日寇。

  当时,一家报纸刊登了招兵公告,黄克和几个同学前去考试,但因漏了几道算术题没被录取。1938年10月,黄克遇到了当时一位一起参加考试并通过的同学,在他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才终于如愿参加抗日自卫团。

  同样义无反顾地扔掉“吃饭家伙”、操起枪杆子的,还有现年93岁的广州老兵潘耀燊。

  母亲去世后,14岁的潘耀燊出来打工,在凤安桥凤苑茶楼做厨师。1937年,国军在五眼桥祠堂招兵。听到外面吆喝“去当兵啦,打日军啦!”一心想杀敌的他当即便应征入伍,并随大部队离开广州去了咸阳,连入伍费都没有领。

  生活优裕的李秀辉则出身在信宜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的志向就是留学美国。1940年,17岁的李秀辉正在念初二,有一天,一名女老师在课堂上拿出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讲述抗战形势,日寇之残暴,同胞之苦难,让刘秀辉和同学们义愤填膺。

  不久,李秀辉便撺掇上自己的堂兄,瞒着家人参了军,参军时要填写姓名,他直接写上“来杀日本”,称从此就改作此名。后来,这位富家子弟被派到了条件艰苦的缅甸密林,参加了著名的密支那战役。

  “流浪到哪里,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我们已经无处流浪,无处逃亡。”追忆那段峥嵘岁月,东江纵队老战士蔡松英唱起了那时的歌谣。

  她说,“我们能流浪到哪里?我们流浪到韶关,总有一天,韶关会沦陷。我们只有战斗,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才能给子子孙孙一个交代。我们为什么去打日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誓死不做亡国奴。”

  蔡松英说,这是她从不后悔的选择。一声“不后悔”,诠释了无数穿梭在烽火炮弹之中的热血青春。

  独特的广东印记百万年轻人奔赴抗战前线

  在八年的抗战中,广东和香港先后有超过一百万年轻人奔赴抗战前线,与其他省份相比,这群来自华南地区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印记,他们当中知识分子、归国华侨、富家子弟和妇女所占比例均超过了其他地区。

  1940年,广东省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陈照薇次子陈冠时正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就读,当时香港尚未被战火波及,若按正常情况毕业,他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甚至可出国继续学习。出人意料的是,他主动参与到了地下党员黄建锋组织领导的《战争新闻研究会》,宣传和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41年香港沦陷,陈冠时成为港九大队政训室的宣传干事,以文弱之躯和战友们一起与日军周旋于宝安县与香港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1943年,陈冠时受伤被俘,关押两个月仍守口如瓶,最终被日军残忍杀害。

  据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统计,像陈冠时这样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抗日年轻人并不鲜见,1944年,东江纵队中仅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就多达200余人。

  同是18岁参加抗战的樊炳坤,则是富家子弟参加抗日的代表,他父亲在广州经商,家境颇好,1937年抗战爆发后便参军。当时,他的家人都已迁至香港躲避,但他却留了下来,立志要从戎救国。

  樊炳坤父亲曾叫家人强行带他上船前往香港,但他上船后偷偷转搭轮船躲至东莞,并参加了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后来,在一场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樊炳坤在受伤的情况下,死死抱住一名日军的大腿,最终被砍成重伤,壮烈牺牲。

  相较之下,家庭条件优渥的陈国臣则是归国华侨参军的代表。1937年抗战爆发时,陈国臣和家人都还在汕头澄海居住,14岁的他已经加入了地下党员组织的澄海抗日同志会,并且是当地儿童团团长。

  1938年,日军进犯潮汕,家人将陈国臣送到了泰国的亲戚家躲避战祸,1939年底的一天,走在曼谷街头的陈国臣突然听到一阵枪声和骚乱声,等平静下来一看,才发现时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著名抗日侨领蚁光炎被日军特务枪杀于街头。

  亲眼目睹日军的残忍,让陈国臣无比愤怒,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回国参加抗战。陈国臣这个决定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家人甚至将他所有的身份证件藏了起来,1940年2月,身无分文的他还是偷偷搭上一艘轮船回到广州,并顺利考入黄埔军校,随后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艰苦抗战。

  据公开资料报道,抗战期间像陈国臣一样归国参加抗战的广东籍华侨多达4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对于提高军队整体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抗战中一股非常关键的力量。

  “到处都是爆炸、废墟还有血肉”,徐佩珩至今都还记得日军轰炸广州时的场景。1938年,正当家里为她张罗婚事时,身为家中独生女的徐佩珩瞒着母亲,偷偷考进广州政府组织的“在营模范团”妇女连接受军事训练,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女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