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山河破碎民凋敝 华南青年赴疆场

 

2014年09月03日16:52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山河破碎民凋敝 华南青年赴疆场

  英勇杀敌“翠平”电台代号“赤坚”

  进入部队后的年轻人,很快就走上抗战的最前线,整日都走在生与死的边缘。

  1944年7月,黄克任政委的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发现广九铁路的平湖车站有日本和伪军的情报。摸清伪军的实力后,飞鹰队连续几日操兵训练并拟定了夜袭歼灭平湖伪军的作战计划。

  20日晚8时,飞鹰队200多人从东莞黄洞村出发。行军7公里后,天气骤变,刮台风还下起大雨,天黑路滑,不少士兵摔倒。21日凌晨4时,天刚亮,行军20公里后,飞鹰队到达伪军驻扎地附近。

  偏离了作战计划,几位干部决定按照原计划发起进攻。随后飞鹰队小心翼翼地从铁丝网钻到伪军军营。

  年仅17岁,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黄友是飞鹰队一班(突击班)的班长。战斗打响后,黄友干掉伪军的哨兵,随后迅速冲上炮楼打死日军顾问,再向楼上扔出手榴弹,非常神勇。在战斗中,一班副班长李查理中弹牺牲。剩下的士兵继而迅速冲上,擒贼先擒王,首先解决伪军中队长,随后,敌军缴械投降,一共俘虏了40多名伪警,缴枪70多支。

  20分钟的战斗结束后,飞鹰队从甘蔗林撤退,押着俘虏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前行。没料到,到了老虎山下沙岭的时候,与前来截击的藤本大队400多名日军相遇。

  作战灵活的一班占领一处高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粉碎了敌人四次的冲锋,战至黄友最后一人时,他为了不让日军缴获自己珍爱的驳壳枪,就把它埋在泥里,并向日军投出了最后一枚手榴弹,一班七人全部牺牲,他们的牺牲使得大部队得以成功转移。

  战后,黄友被追认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的模范党员。在抗战期间,广东获此称号的唯黄友一人。

  前线的抗战战火连天,为获取情报而展开的潜伏工作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1942年,代号为“翠平”的徐佩珩接受上级任务,返回广州沦陷区建立地下电台,作为军令部无线电总台敌后第15分台上尉台长的她和丈夫龙学湖一起在黄埔夏园村的老家潜伏,他们电台代号“赤坚”,意为“赤子之心,无坚不摧”。

  带着电台的返乡路异常危险,为了逃过日军盘查,需要四处躲避,有时还得防日军空袭。一次,途径肇庆时,防空警报突然拉响,伴随着轰轰的飞机引擎声是接二连三投下来的炸弹,徐佩珩和丈夫险些被击中,仓惶逃出后,房间便被击中,燃起了大火。经过艰难跋涉,从广西到广州,两人整整走了半年。

  回到夏园村后,徐佩珩的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她常常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发电报。发的内容主要是每天的天气以及旁边广九铁路上运送物资的情况,有一天,邻村鱼珠村的老乡告诉她日军正在抓壮丁修机场,她及时将这一信息传递了出去,之后空军将正在修建中的机场炸毁,这也让她在抗战胜利后获得了特别嘉奖。

  发挥余热老英雄宣讲抗战精神

  如今,抗战胜利69年,当年抗战时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都已老去,存世最年轻的老兵也接近90岁。

  徐佩珩还住在广州黄埔区的夏园村,当年青春靓丽的她如今枯瘦驼背,但依然精神矍铄,见有来人都会乐呵呵上前打招呼,每天还会到村里的广场和后辈们聊天打趣。

  经历了时代的波澜起伏,徐佩珩仍保持着一颗恬淡的心,她花了20年的时间,手书了50万字的回忆录和30万字的游记。回忆录详细记载了她前70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抗日期间的经历,许多人和事都记录得非常详细,极具史料价值,手稿现已被广东省档案馆收藏。

  对于后辈的年轻人,徐佩珩在书中写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股水流,当它冲击着水底的大小石块时,就会激溅起大小不同的水花,然而,不管遇到什么阻碍,水流总是向前奔的。她希望年轻人能够“以我的一生为借镜,小心去辨别,勇敢去拼击”。

  90岁的东纵老战士古兴还保持着当年军人的作风,精神状态很好,总是挺直着腰杆大声说话,虽然耳背,遇见年轻人,还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的往事。

  提到最多的,是当年他参军的原因,“我为什么参军?最大的原因是被东纵良好的氛围所吸引,人人都谦和友爱,积极奉献,战场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对国家和人民饱含着深情,至今这些都还影响和感动着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学习老一辈的这种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

  虽然身体虚弱,长时间待在医院,蔡松英还是常常出没于香港的学校和年轻人的社团。近些年来,她先后作了100多场演讲,演讲的主题大多是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为人民为国家为抗日所作的贡献,教导年轻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在一次演讲中,她对台下的年轻人深情地讲到:“我们陪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我年轻时振兴中华的愿望,一步步实现了,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我曾经为新中国流过一滴汗,添过一粒沙,付出过绵力。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老一代的人过去了,新一代一定会有更多的后来者,为振兴中华作出奉献,将会把中国建设得更强大,更美好。”(记者 胥柏波 实习生 朱卓琳 祝星月 梁宙 发自深圳、珠海、广州)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